主题 |
县域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运行的实践及建议(定南案例) |
作者 |
钟春华(人民银行定南县支行) |
调研背景 |
定南县属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市场化水平较低,传导时滞长,对财政资金和货币资本的合理、协调投入要求较高。如何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打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运行的组合拳,保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 |
调研时间 |
2012年1月 |
![]() |
(三)找准财政货币资金配合的切入点,提高运行效率。 一是从机制建设入手,保障财政货币政策的运行效率。建立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由政府牵头,成立包括财政、发改委、人民银行等部门组成的“财政与金融协调机制”,对全县重大项目规划、生态保护、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科学实践。如通过加强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新能源发展基金等,把国家财政、货币、产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高效的联合政策效应; 二是建立财政存款“以存引贷”制度,促进县域资金回归。充分发挥财政存款撬动信贷资金投入的杠杆作用,将财政存款增加与信贷增长挂钩,原则上是信贷投入越多,财政存款就越多,最大限度地促进县域资金回归,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四)发挥财政对农村金融支持的杠杆作用。 财政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一是财政要给予农村金融支持农民政策上的优惠,如贴息、风险补偿金等,加大资金投入,构建财政资金的激励、贴息和损失补偿机制,即能减轻农民的负担,又能带动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二是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村担保机构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建设,为金融机构解决后顾之忧;三是着力创新财政支农机制,加大资金扶持的力度。 采取政府投一点、金融部门贷一点、群众筹一点等办法,积极筹措资金,切实加大对发展设施农业的投入。一要正确使用财政资金。主要扶植科技研发、种苗工程、规模产业区和大户的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要积极优化信贷环境。要明确信贷资金投入的额度,确保设施农业投入的资金需求;三要试行农业保险制度。要积极试行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要完善农村担保体系,解决农民贷款担保难题。通过制度和财力扶持,培育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组织,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农村担保基金,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解决农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如可以县、乡(镇)两级政府财政出资为主,以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筹资为辅,组成农业贷款担保基金,主要面向农户服务和农村中小企业服务,解决农户及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大额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