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火热的保障房建设还需负重前行 基于赣州样本的调查 |
作者 |
杨晖(人民银行赣州中心支行副行长) |
调研背景 |
2011年,是中国住房领域“市场”与“保障”衔接的关键之年,完成此衔接任务的关键点,就是扩面提速的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这既是中央政府的民生承诺,也是振兴经济的药方,更是地方政府保证“施政正确”必须履行的职责。 |
调研时间 |
2011年10月 |
![]() |
目前赣州保障房建设采用工业用地新尝试(企业用工业用地自建职工住房政策)、城郊村、老城区棚户改造腾出土地等多项措施基本能解决土地需求,但存在的“三化”问题需要引起关注。一是保障房用地是否会“边缘化”。二是保障房用地是否过度“工业化”。三是棚户区改造征地拆迁面临“长期化”。 (四)“银行徘徊”能否做大“资金池”。 赣州市保障房建设需配套60亿元建设资金,占全市年财政收入总数一半以上。从目前融资情况来看,通过建设债券融资16亿元用于征地拆迁,银行融资规模仅4.7亿元,与社会期望相距甚远。银行部门对于保障房的支持一直徘徊不前,原因主要有:一是缺少合格的承贷主体。以建行为例,要求优先支持政府专营机构及开发资质三级以上、信用等级A级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发达中心城市项目。 二是缺少有效的抵押物。赣州市此前几乎没有针对性收储保障房建设用地,没有足够的土地做抵押,而且保障房土地抵押率低,可贷资金仅为建设用地市场价格的50%~55%。 三是缺少足够的还款来源。保障房的盈利性非常小,加上贷款存续期间还要面对政府换届、体制改革以及行政干预等可能产生的还款风险,银行对参与公租房项目非常谨慎。 三、办好民生工程,仍需多方给力 保障房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是实现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目标的主要渠道,但却面临着土地和资金等诸多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考量各方智慧、调动各方力量。 (一)确保“高质量”,需要强力有效加强管理作保障。 要树立“要速度,更要质量”的理念,有效提高规划水平,强化工程监管,做到既科学统筹建设速度,又确保建设质量。一是有效落实建设质量主体责任。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度,层层签订工程质量责任书, 对各参建环节的单位落实终身责任制,形成保证工程质量的实施体系。 二是完善工程建设质量监管体系。建立“业主、政府、社会”三方监管的工程质量管理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