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下:中小企业融资新困境的表象与根源——基于赣州实证 |
作者 |
毛瑞宁 (人民银行赣州中心支行) |
调研背景 |
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逐步消退,我国经济复苏和通货膨胀预期向现实演进,我国的货币政策也由适度宽松逐步回归常态,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过程中,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的呼声高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前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时的情况,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体系又一次成为“原罪”之根源。对此,我们以赣州市为例,对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下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并在全市每个县(市)选择6-10户共136户企业开展了抽样调查。 |
调研时间 |
2011年10月 |
![]() |
(一)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状态与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关联性不强。 中小企业有着自身的生命周期和生存发展规律,今年以来,一些地方虽然存在企业注销和抽资出逃等现象,但区域中小企业未见明显的生存发展困境,中小企业户数、就业人数、注册资金等继续保持良性上升态势,没有明显减少。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信贷资金不是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由于现行体制下大型企业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即使放松货币政策,也很难保证信贷资金能够有效地流向中小企业,甚至可能导致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引发新一轮通胀压力,反而使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遭到进一步恶化。 (二)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的新困境,其实质是结构性矛盾。 其一是经济结构问题,还是以被“挤出”的房地产行业和微小企业为主体。经济结构调整滞后于信贷结构的调整,需要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同时金融机构要匹配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创新;二是产业结构问题。金融信贷投向主要体现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等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而欠发达地区“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等产业仍占较大比重,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三是融资结构问题。县域中小企业融资手段和渠道单一,对银行融资的依赖度较高,加剧了融资难度。各地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视野必须从信贷市场延展到各类金融市场上,大力拓展直接融资。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不管货币政策宽松与紧缩都将存在,根源还在于自身的资质缺陷。 如生命周期短、盈利能力低、不符合产业政策等,始终处于市场融资的弱势地位,不可避免地形成融资难的问题。为此,中小企业必须在强化管理,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创造符合银行贷款的条件上下功夫;要坚守主业,不要盲目投资和投机,要围绕效率和成本两个问题做文章。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