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下:中小企业融资新困境的表象与根源——基于赣州实证 |
作者 |
毛瑞宁 (人民银行赣州中心支行) |
调研背景 |
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逐步消退,我国经济复苏和通货膨胀预期向现实演进,我国的货币政策也由适度宽松逐步回归常态,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过程中,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的呼声高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前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时的情况,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体系又一次成为“原罪”之根源。对此,我们以赣州市为例,对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下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并在全市每个县(市)选择6-10户共136户企业开展了抽样调查。 |
调研时间 |
2011年10月 |
![]() |
近年来,虽然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持续大幅增加,但相对于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张而言,这样的数字仍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乃至生存的需要,说明资金紧张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僧多粥少”和资金的逐利性,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导致社会资金更多地流向资质好、收益高的行业领域,以争取获得较高的综合收益,这无可厚非,但对一些相对管理成本高、比较收益低、经营不稳定的中小企业而言,不可避免形成“挤退效应”。客观讲,那些技术层次低、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的企业,本身就在限制之列,这类企业贷款难是不足为奇的;因为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一部分不符合市场趋势、管理模式落后、竞争力差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也正是信贷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 问题在于,有些中小企业获得了资金援助,不是将所获得的资金踏实投入到企业中,做大做强做好主业,而是盲目去从事多元化投资、扩张规模甚至是投机的活动,有的涉足房地产、期货、股票、民间借贷等高风险投资,有的占用资金居价大量囤积稀缺资源;一些地方打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幌子,设立了担保公司或者是非银行的金融服务机构,但其中却混迹着经营高利贷的机构。垂涎于高额息差,银行业内部人士、公务员等纷纷成为资金掮客,这其中甚至有中小企业。 (四)物价上涨间接增加资金占用,产生“挤压效应” 今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加,劳动力、原材料、土地和租金等的成本上升,在同样的生产水平和规模下,企业生产经营各项环节的资金占用明显增多,导致企业对资金的交易需求增加,占用了企业大量流动性;又受到国际信用体系问题的溢出影响,出口收入回款时间明显延长,企业出于预防性动机而需要多持有资金,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企业资金需求的急剧上升。从调查情况来看,赣州市今年8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25.3%,意味着去年8月100万元可以购买的原材料,现在必须要花费125.3万元才能购得。由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基本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议价能力较弱,企业转嫁上游成本的空间十分有限,成本压力短期内难以化解。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