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如何破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困局——以南康市为例 |
作者 |
钟生优 王香明 (人民银行南康市支行) |
调研背景 |
随着汛期到来,南康市部分地区遭遇了或大或小的内涝、山体滑波、沟渠堵塞等自然灾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受灾严重,给当地农田生产、养殖业及果业等造成了较大困难。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社会各界要认真贯彻中央2011年1号文件精神,落实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破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困局,更好的推进“三农”经济可持续发展。 |
调研时间 |
2012年7月 |
![]() |
三、对策建议 (一)健全机制,确保财政资金有效投入。 一是约束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投入行为,国家财政部门应制定相关规定,对申请中央财政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明确要求当地政府设立专项配套财政资金账户,否则将采取推迟中央财政资金到位时间或取消项目全部资金等措施。 二是建议地方各级政府建立关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并将执行情况纳入同级人大审议监督范围。 三是建议由县级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按照农民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资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扶持农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二)强化服务,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应适度加大对可供商业开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二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应逐步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在“风险可控、保本微利”的前提下,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方面的信贷投入。 三是“涉农”银行应紧密配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细分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尽量满足农户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 (三)消除障碍,吸引民间资本主动介入。 一是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将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采取拍卖、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步入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