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现阶段银行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作者 |
张春生 (中国人寿赣州分公司) |
调研背景 |
我国银行保险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直到2001年才迎来了银保的春天,保费收入从50亿元攀升至3700亿元,增长了70多倍。在发展速度如此迅速、发展空间如此广阔的背景下,问题也不断涌现,本文就现阶段银行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 |
调研时间 |
2012年11月 |
![]() |
由此造成了储户对银行保险产品的不信任,无法真正理解这些产品,也就难以真正接受。因此,银保产品在销售困难的同时伴随着较高的退保率。 (三) 营销宣传片面。 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产品以分红型为主,保险公司和银行对红利的过多宣传,容易误导投保人,也偏离了保险产品的本意。 一项对银行代理分红保险投保人的回访表明,有48%的投保人购买分红险是看重其红利,28%的投保人看重其保障功能,24%的投保人则是二者兼顾。可见,近一半的投保人为红利购买分红险,他们把购买分红保险当作了投资理财获取利润的投资方式,看作是储蓄的良好替代品。 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银行代办人员存在着较为集中和普遍的不当宣传、讲解问题,他们将银行代理分红保险与银行存款、国债进行片面比较,一句“能保本有固定利息、有红利还不上利息税”的介绍,就把众多的储户变成了银行保险的投保人。 (四)保险公司销售的产品,其根本立足点还应该是保障性。 银行保险产品的保障性本来就不强,加上多数投保人并不看重,红利就成了投保人的惟一理由。保险公司把主业放在理财而非保障,偏离了主业,以己之短搏人之长,自然是要吃亏的,保险业又一次自食了经营中短视行为带来的恶果。投保人一旦发现自己“被骗”,势必引起一场信用危机。投保人在潜意识中将银行代理保险产品与银行信誉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银行保险的畅销,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银行以自己的信誉对保险产品进行了“保证”。因而这场危机不仅会危及保险公司,还会席卷在人们心目中形象高大的银行,有可能导致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出现裂痕。 (五)保险产品结构单一,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具有“同质性”。 保险公司之间相互提高约定的收益率,并且由于客户的需要,各公司都争相开发短期分红储蓄产品,目前多为五年期产品。另外,现有的产品中缺乏与银行业务密切结合的产品,这样,合作双方不能充分发挥优势,制约了银保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