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金融调研:县域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及破茧思索 |
作者 |
段桂生 (人民银行于都支行) |
调研背景 |
无论是适度宽松还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我国都普遍存在,信贷收紧下抱怨呼声渐高,并得到社会广泛关注。那么小微企业融资难在哪里?如何有效冲破层层丝茧获得融资?推动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步伐,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
调研时间 |
2012年7月 |
![]() |
业账户,而是以法人或其它亲信个人账户发生,造成企业资金体外循环,使银行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难以判断,影响对企业赢利能力和前景发展分析,势必导致银行信贷营销更是慎之又慎,抑制银行积极争取放贷的主动性。 据了解,某国有银行总行通报2012年1季度小微企业不良率上升了0.13%,有反弹趋势,内部考核、检查压力进一步促使信贷人员慎贷惧贷。 (三)信贷体制阻隔小微企业贷款路径 一是信贷权限集中性。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集中在省、市分行,贷款投向集中,挤压小微企业空间,县域小微企业从评级、授信、资产评估、资料审批到最后贷款发放少则1个月,多则2-3个月时间,流程复杂,时间冗长,影响小微企业 “急、快” 特性的融资需求。 二是信贷产品的单一性。银行对小微企业放贷仍主要采取资产抵押或有效担保方式,对具有成长型、市场前景好但无相关足额抵押物的企业,基层行缺乏信贷产品创新的主动性,使得难以向银行授信融资。 (四)责任承担制约小微企业融资选择 一是财政资金风险责任。一方面,没有建立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来分担银行贷款风险;另一方面,缺乏财政出资专营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为广大小微企业融资提供资金保证。 二是银行信贷资产风险责任。一方面,表现为金融机构建立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压抑放贷人员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信用担保尚未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担保机构的担保贷款,协作银行不承担风险,代偿风险全部或大部分由担保机构承担,制约担保业务发展的积极性。 三是企业互保、联保风险责任。企业联保作为一种免抵押、互担保的“抱团成长”方式,却由于小微企业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各自划阵为营,怕担连带风险,致使难以取金解困;另外,银行开展企业上下游产业链融资,更多的是大公司不愿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承担风险。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