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龙年宏观迷局 双降双拐双稳双猛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张冬晴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31日

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发酵,欧元区会否解体依然存在诸多疑问,甚至在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市场信心不断涣散的情况下,目前的主要困局——欧债危机已经蔓延至中东欧地区,使该地区面临着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最严峻的形势。

紧锣密鼓地出台了一系列救治措施以后,长达4年之久的危机阴霾依然迟迟未散,欧美之外的中国也未能幸免。即将到来的2012年还将面临经济增速下滑、调控陷入两难境地和资金供需依然十分紧张等复杂多变的局面。

可以预见的是,在经济增速下滑、通胀和楼市双拐点的背景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被迫延续,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2年将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则可能意味着加大股市、债市直接融资规模,甚至还将面临国际板、新三板和限售股解禁高峰期(尤其是国有股解禁)等种种严峻考验。一言蔽之,2012年股市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可分解为8个字:双降、双拐、双稳、双猛。

双 降

GDP增速下降、CPI下降

GDP、CPI双“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公布的数据,初步测算,2011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206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4%。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从环比看,三季度GDP增长2.3%。但整体上略低于此前市场预期。

国家统计局数据还显示,2011年1~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7%。其中,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自7月份同比上涨6.5%见顶以后,已经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回落。

值得一提的是,11月份CPI同比上涨4.2%,这是8个月以来首次出现环比下降,并创出自2010年10月以来的14个月新低。

在10月份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从主要指标变动来看,尽管增速有小幅回落,但是运行还比较平稳,经济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的态势非常明显。

“从增长的动力和一些先行指标来看,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或者二次探底,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可能性比较大。”盛来运说。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对CPI数据的评价是,11月的CPI是真跌不是假摔。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CPI高点回落,继续往下走,意味着未来的通胀压力大大减轻。

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的同时,通胀压力也逐步明显缓解。因此,大多数专家预计,未来宏观政策不太可能全面转向。

政策求“稳”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2012年的经济政策基调毫无悬念地延续了201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基调,即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这被业界广泛解读为管理层仍然对明年的通胀压力保持高度关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做好2012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把握好各项目标、任务之间的平衡,稳中求进。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

需要强调的是,与今年“稳增长”被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011年7月政治局会议对此表述为:“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预计,2011年,全球所有新兴经济体的增速将达到6.4%。其中,亚洲新兴经济体2011年经济增速的最新预测值是8.2%,2012年将为8.0%。

尽管经济增长预期较此前6月份的预测值已被下调,但亚洲发展中国家以及金砖国家的经济表现仍普遍好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对于未来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判断,银河证券认为将与发达经济体“共振”。随着外部需求的萎缩以及新兴经济体2011年以来持续货币紧缩效果的逐步释放,未来几个月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趋势。

国信证券则认为,中国经济2012年的主题是稳增长,稳的要义在于“解决问题、防范危机”。由此,2012不像是有新作为的一年,即使最终发现有所作为,也是在认真应对各种矛盾之后的自然结果。这种局面将使得2012年经济增速维持当前的放缓态势,预计全年GDP实际增长8.2%~8.5%,CPI全年2.0%~2.6%,PPI为-0.6%~3.0%。

分享: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