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中国股市在焦虑和期待中告别2011年

来源:新华网    作者:潘清 沈而默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31日

  30日15时整,A股市场以一波温和反弹,结束了2011年的全年交易。几分钟后,上海股民郑咏琪像往常一样记录好当天的交易明细和市值变化。关闭电脑上的网上交易程序后,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2011年,郑咏琪在股市中的资产损失了22%,这与上证综指的全年累计跌幅基本相当。对于有着10多年股市投资经历的郑咏琪而言,这个结果并不出乎意料,却仍让她感到疼痛。

  和郑咏琪一样,中国股市在焦虑中告别了2011年。

  在这一年里,中国股市遭遇内外交困。欧债危机、美债危机接踵而至,全球经济复苏脚步受阻。国内CPI居高不下、经济增速下滑。在政策面、基本面的重压下,股市难以止住估值中枢下滑的脚步。频发的“黑天鹅”事件,更令市场雪上加霜。

  有关分析人士认为,经济回落、政策调整无疑是2011年A股熊市的主要原因。

  “中国宏观经济成长性仍维持在9%以上,是世界上增长力最强劲的国家。然而中国的股市却是一塌糊涂,可谓‘熊冠全球’。”经济学家刘纪鹏在其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慨叹。

  2011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股指分别以2199.42点和8918.82点报收。按照收盘点位计算,两市年内累计下跌21.69%和28.4%,跌幅远远超过欧、美、日等主要成熟市场。

  在全年融资总额超过2200亿元的同时,A股市场总市值“蒸发”了逾5万亿元。截至年末,沪深两市平均市盈率分别回落至13倍和23倍附近。这意味着这个亚太地区最活跃的新兴市场,基本失去了相对于成熟市场应有的溢价。

  不过,2011年岁末沪深股市走出的一波“三连阳”行情,让中国内地的投资者们对即将到来的2012年仍心怀期待。

  这种期待建立于人们对于估值见底、流动性见底的判断。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表示,A股市场曾分别因资金供求极端恶化和经济极端恶化,在2005年11月和2008年10月两度探底。而以当时的估值水平为标准来看,当前市场已经处于底部区域。

  “未来探底成功后,市场将呈现震荡反弹格局,而反弹的动力来自政策转向。”杨德龙说,在通胀下行趋势确立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放松力度可能超出预期。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何滨也认为,在整体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A股市场并非毫无机遇可言。海外微弱的复苏力量、国内政策的适当宽松,以及流动性的正向累积都会促成市场的阶段性机会。

  汇丰晋信大盘、汇丰晋信消费红利基金经理王品则用“底部震荡、中枢趋升”来预测明年A股的运行格局。“一方面,在2012年‘稳增长’的政策基调下,已经处于估值底部区域的A股市场下降空间有限。另一方面,伴随着政策改善、流动性改善和市场风险溢价水平下降,市场中枢有望逐渐趋升。”王品说。

  在此间许多机构看来,在逐步摆脱系统性风险制约的过程中,A股市场投资机会或将呈现出阶段性和结构性的特征。天弘基金表示,2012年A股市场将面临一轮宏观经济“弱周期”的考验,但与此同时,流动性改善以及估值吸引力增强,将使得2012年的阶段性投资机会较2011年有显著提高。

  而在结构性机会方面,受益于经济结构转型的消费相关行业不约而同地受到机构投资者们的青睐。

  王品表示,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就业稳定将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从这个角度而言,以消费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具备较大的政策刺激空间和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十二五”规划为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绘就的蓝图,也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更多投资者的视线。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轨道交通、智能手机、移动支付、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纷纷出现在各大机构的来年布局策略中。

  结束了2011年的交易之后,上海股民郑咏琪打算利用元旦假期,好好研究一下各大机构的投资策略报告,从中寻找可能的投资机会。她希望,2012年经济环境能有实质性的改善,A股市场也能给自己带来理想的回报。

  面向2012年,中国股市也怀着同样的期待。

分享: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李华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