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张颖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7日
编者按:
仅剩4个交易日,2011年就要落下帷幕。今年以来,上证综指累计跌幅达22.01%,回首即将过去的2011年,这一年下跌成为了市场行情的主旋律,抗通胀、欧债危机带来的冲击、贯彻全年的地产调控、频频出现的黑天鹅、“十二五”规划形成主题投资、创业板退市制度建立进入倒计时、流动性的危机、汹涌如潮的IPO、以及12.86倍A股整体的低估值都留给了投资者深刻的记忆,同时也成为2011年中国A股热门的“符号”。
行情篇
下跌 成为全年主旋律
2011年的A股市场,“阴跌+暴跌”可谓是全年的主旋律。简单地说就是一季度涨、二、三、四季度大多处于下跌市之中。
截至目前,上证综指今年以来已经累计下跌617.97点,全年跌幅达22.01%。深成指今年以来已累计下跌3582.36点,全年跌幅达28.75%;盘子小、操作灵活的中小板,成为市场回调的最大牺牲者,今年以来指数累计全年跌幅为33.40%;而以高成长性著称的创业板,其股指在业内的一片争议声中跌去33.81%。
回顾2011年的走势,从月线上看,上证综指今年仅有2月、3月、6月和10月小幅收红,其他各月均在阴跌和暴跌之中运行着。在这一年之中,市场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月份,2010年底政策调控累积下的下跌延续行情。A股呈现单边调整态势,1月1日至1月20日,上证指数跌幅为3.9%,期间中小板和创业板加速消化2010年的投资泡沫,跌幅远超市场平均水平,期间跌幅大10.64%和10.32%。
第二阶段:2月-4月,3月“两会”政策红利下的反弹行情。1月20日-4月18日,上证指数累计涨幅达14.19%,中小板涨幅为4.29%,仅有创业板继续出现大幅下滑,期间跌幅为12.67%。春节过后,股市开始反弹。“两会”在3月中旬召开,2011年又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市场预期“两会”将传达出一些利好的消息,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的“十二五”规划,同时明确表示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市场的避险降温,股市出现反弹。在这个阶段中,日本发生了海啸和地震,但对A股没产生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4月-10月,通胀不断攀升、经济出现明显下滑,国内经济“滞涨”担忧引发的大幅下挫行情。3月份之后,国内的CPI不断攀升,持续超出市场此前的预期,先后超过了4%、5%和6%,政策调控持续收紧;同时,国内的经济也出现持续的下滑,PMI快速回落,工业增加值回落,消费、出口都出现显著的下滑。市场开始担忧经济“滞涨”,在这种氛围之中,股市大幅下挫,自4月18日—10月24日,上证指数从3067下跌到2307点,跌幅为23.08%,中小板、创业板的个股也普跌30%左右。
第四阶段:10月-11月,政策“适度微调”下的反弹行情。“十一”长假后,管理层的政策导向出现调整,特别是10月底温总理在天津调研时,明确提出了“适度微调”,此后代表央行风向标的1年期央票招标利率先后多次下调,10月新增信贷大幅增加,在政策见底的背景下,股市迎来反弹,从2300点反弹到2500点。10月24日—11月15日,上证指数涨幅达6.31%,中小板和创业板也表现突出,分别上涨11.85%和19.42%。
第五阶段:11月-今,经济加速下滑、热钱大规模逃离下的破位行情。11月15日至今上证指数在跌跌不休之中形成了破位下行之势,跌幅达13.39%。中小板和创业板也异常疲软,分别下跌19.27%和18.72%。
12月宏观数据公布,经济指标加速下滑,投资增速下滑幅度加大、出口增速快速回落,工业增加值延续下滑趋势,同比增速低于13%,经济的先行指标PMI近三年来首次跌破50%的荣枯分界线,制造业开始收缩。在中外利差缩小的预期下,外加国内经济加速下滑,热钱开始大规模逃离,上证指数跌破2300点的关键支撑位。
热点篇
通胀 抗通胀成为主基调
2011年国内经济预期的变化主要围绕着通胀,抗通胀成为全年的主基调。
CPI从年初的4.9%开始,CPI同比增速逐月上行且迭创新高。为了抗通胀,央行从年初以来持续收紧货币,不仅先后3次加息,而且1—6月每个月下旬都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BP,有时候甚至是加息、提存准双拳出击,可这仍然没有止住通胀上攻步伐,7月份疯狂的猪肉价更是推动CPI创下了年内新高—6.5%。4个月后,随着翘尾因素回落,央行终于把CPI打趴下了—回落至4.2%,但绑在CPI上的货币政策还没有全面放松。
股票市场也围绕着“通胀走势“展开。中信证券表示,一季度,“中东危机”提升宏观调控者对经济增长的忧虑,同时,通胀进入两个月的回落窗口,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成为首要任务,股指也从2700点反弹至3000点附近。在二季度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胀重回高位,地产调控再次成为突出要素,国内经济显现疲态,美国债务上限和欧洲债券利率飙升正式进入国内投资者的视野,市场发生400点的下跌回调。3-4季度,市场走势超出预期,在“黑天鹅”事件下,引起了国内GDP增速预期及实际流动性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回顾2011年全球资产周期的影响因素,先是通胀上升引发商品和股票走高,其次是债务问题显现,导致避险情绪升温。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