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邹民生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5日
记者:邹民生(上海证券报首席编辑)
嘉宾:马素红(中国工商银行宏观分析师) 张敬国(泰康资产管理公司首席分析师)
马素红
入世以来中国银行业发展成就显著
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改革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促进下,中国银行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1.资产负债规模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近五年来,中国银行业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态势。总资产从2005年的37.5万亿元增长到2011年6月末的105.7万亿元,增长了1.82倍,年均增速20.74%。其中,贷款余额从20.7万亿元增长到54.7万亿元,增长了1.64倍,年均增速19.32%;存款余额从30.0万亿元增长到80.3万亿元,增长了1.67倍,年均增速19.59%。
在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中国银行业还不断推进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包括资产配置和负债来源的多元化以及总体风险权重的不断降低等。例如,近年来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由2005年的55.2%下降到今年6月末的51.7%,平均每年下降0.6个百分点;客户存款在总负债中的占比由2005年的83.8%下降到今年6月末的80.9%,平均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
2.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收益结构日益完善
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也迅速提高。2010年,中国银行业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资本利润率为17.5%,资产利润率1.03%,达到了国际较高水平。
伴随着利润的高速增长,中国银行业收益结构不断改善。信贷利差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不断降低,投资收入和手续费佣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中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比降至66%,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提高至12%,投资收益提高至21%。
3.资产质量不断提高,资本充足水平良好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在科学化解历史风险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控制新增风险,实现了从高风险到风险可控的转变。截至201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2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2.4%。资产减值损失准备金余额达到1.3万亿元,基本能够覆盖潜在风险损失。
在不良贷款率不断降低的同时,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底的-2.98%,到2004年转为正值,2005年为4.91%,2010年底提升为12.1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信贷投放大幅增加、资本质量要求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仍保持了12%以上的较高水平。
4.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主要银行成为公众持股公司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纷纷开展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并先后公开发行上市,中国香港和上海是银行上市的首选地。截至目前,中国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已全部上市,这五家银行资产之和约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50%。此外,中国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也基本完成了公开发行上市,它们的市场份额约为15%。可以说占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银行主体已成为公众持股公司,按照国际资本市场的要求实施运营管理、接收公众监督和为股东创造价值。
除了发行上市以外,中国银行业还吸收巴塞尔协议指引意见,大力推进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改革,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已经严格按照审慎要求编制会计财务报表并经外部审计,不仅上市商业银行全部按照上市公司要求及时对外披露有关经营信息,自觉接受市场监督,非上市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也实行了信息披露制度,接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监督。
5.从本土银行走向国际银行
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进程中,中国银行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综合考虑自身发展战略、优势、并表管理能力等因素,通过设立机构、兼并收购等方式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截至2010年底,中国5家大型商业银行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共设有89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收购(或)参股10家境外机构,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5家分行、5家代表处,2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2家代表处。中国银行业正不断实现从本土银行向国际银行的转变。
6.在世界银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随着规模、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的迅速增长,中国银行业在世界银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11年最新公布的按一级资本排序的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名显示,中国有三家银行跻身全球十大银行之列,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从去年的第7位升至第6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按盈利情况看,目前中国银行业占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比重超过五分之一,工商银行也连续数年蝉联“最盈利银行”。再从上市银行总市值来看,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稳居全球前两名,在全球前十名银行中,中国银行业占据了四席。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