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产业公司 >> 正文内容

大数据“杀熟”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消费者:不易察觉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3日

    老用户费用高于新用户一些调价行为不易察觉
 
  消费者讲述遭遇大数据“杀熟”体验
 
  大数据时代,人们生活日益便利,但是却引发了“杀熟”的争议。
 
  大数据“杀熟”,说的是就相同的商品或服务而言,老客户花的钱比新客户更多。比如,在同一个平台预订同一家酒店,老用户或会员用户从平台上看到的价格,会比新用户或非会员用户看到的价格高;同一段打车距离,次数越多,越到后面的价格也渐渐提高……
 
  大数据“杀熟”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又可能引发哪些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大数据“杀熟”不好界定
 
  王珊(化名)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她向记者透露,她曾通过某网络平台购买手机流量,第一次输入号码,选择流量套餐不付款,返回去与其他充值途径做比较再到某平台购买时,同样的号码,同样的流量,价格却比第一次高。
 
  “如果经常使用某个软件进行消费,系统会记住你的消费偏好,自己也会对这个软件产生依赖性,或者成为这款软件的‘忠粉’,在这种情况下,稍微提高一点价格并不会影响消费者的决策。”王珊对自己多年使用手机软件的情况进行了总结。
 
  不过,王珊认为,对于不常用某款软件的消费者来说,软件会考虑先给予优惠,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从而形成消费者的选择偏好,逐渐向前一类消费者靠拢,软件运营商就达到了客户流量充足的目的。有了稳定的客户流量,获取利润就自然而然了。
 
  受访者钱丽(化名)是一家外资金融公司的职员,她认为,线上平台的价格是一种定制化的价格。
 
  “就好比你坐出租车。点到点的位置,有很多不可确定的因素,比如说今天我从家里到公司,不可确定的因素包括红灯、堵车、车辆机械故障等,这些都可能造成价格浮动,导致你无法确定这个价格是‘杀熟’的较高价格,还是一个正常价格。”钱丽说。
 
  还有一些“杀熟”行为则不那么明显。
 
  王航(化名)是一名普通公司职员,他是一家网络平台的会员用户,他说:“我有两个手机账号,一个开通了会员,一个没有开通会员。我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使用着两个账号,平台提示的可领红包额度不一样。”
 
  “这或许可以称得上是商家的一种‘杀熟’行为吧。”王航说。
 
  “杀熟”影响商家诚信
 
  有的消费者提出疑问,“一般为了营销,不都是对老客户更优惠吗?为什么现在老客户反而要比新客户花的钱多呢”?
 
  经常使用某打车App的赵新(化名)对记者说,他每天上下班都会使用这款打车App叫车,“同一段路程,以前打车只要40多元,现在要50多元甚至60多元,你能想象吗”?
 
  天津一所大学商学院大二学生易鹏(化名)告诉记者,因为最近一段时间学车,他经常打车从学校到驾校。
 
  “很奇怪的是,第一次打车的价格和现在打车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从第一次打车到现在,路线没有变,但价格逐步上涨。由于路程比较短,所以差价区间在3至4元左右。”易鹏说,“我觉得这种做法对老用户是非常不友好的。”
 
  易鹏说,他身边不少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且老客户比新客户要多花钱。
 
  钱丽认为,大数据“杀熟”会引发不可逆的用户行为,一旦被用户发现,用户肯定会流失,商家属于自断后路。
 
  何文羽(化名)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也是一家电商平台的忠实用户,经常在该平台订机票、酒店、电影票等。
 
  近日,何文羽和朋友在同一时间通过该平台订同一家酒店相同标准的房间,结果她的价格显示是200元左右,而朋友预订的价格是180多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去实体店买东西时,商家会因为你是老顾客、回头客而给一定的优惠,不可能再提高价格。可是,在App上反而会因为你是回头客、熟客,商家就把价格提高了。我不能接受这种做法。”何文羽说,商家利用大数据“杀熟”,对消费者不太公平。
 
  有消费者可接受“杀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同用户的价格承受能力不同,对于价格的敏感度也不一样,特别是一些高端用户对价格并不敏感,对高出一定幅度的价格也能接受。而对于新的用户,为鼓励其在相应的平台进行消费,商家会采取优惠券的方式或者提供相对较低的报价。
 
  对价格敏感度不高的消费者认为,“老用户和新用户的差价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赵雯(化名)是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她现在是一款打车软件的黄金会员。
 
  据了解,成为黄金会员的前提是通过该平台打车并达到一定的里程数,即赵雯是该平台的“老用户”,也可以说在该平台花费比较多的用户。当她和朋友在同一地点因相同旅程打车时,她手机上的报价都要比仅为一般用户的朋友高。
 
  “但是这个差价不会对我使用该App造成太大影响,如果不是在网上看到许多人谈论大数据‘杀熟’,我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赵雯说,她不会太在意这个差价,一方面,差价并不多,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另一方面,这样的线上平台提供了许多优惠和便捷。
 
  记者  杜 晓 实习生 张国庆

分享: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