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粤苏鲁浙城市GDP前十 广东占三席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1日

    南都讯 记者刘倩 实习生 叶佳雯 通讯员 马建强 吕琼 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是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四个省,四省共有62个地级以上市,省统计局日前发布了2013年粤苏鲁浙四省共62市的经济数据对比,数据显示,四省当中经济总量最高的市是广州,最低的则是云浮,均在广东。

  广东经济总量偏小的城市过多

  GDP前十名广东占3席,后十名却占了7席

  在62个地级以上市中,2013年GDP最高的市在广东,广州、深圳、苏州分居前三,其G D P均超过万亿元。紧随其后的是杭州。山东GDP最大的是青岛,列总排名第7位。在总排名前十位的市中,粤苏鲁浙分别有3个、3个、2个、2个,四省势均力敌。

  但在总排名最后的十个市中,广东有7个,浙江2个,山东1个,江苏没有,广东经济总量偏小的城市过多,与苏鲁浙差距十分明显。

  GDP增速前十广东占据7市

  增速最慢十市浙江占了9个,但广东高低落差远远大于苏鲁浙

  四省共有43个市GDP增速达到两位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二。在增速前十的市中,广东占了7个,江苏3个。其中增速前1—5位的都在广东。山东增速最高的是菏泽(12.0%),居总排名第12位。浙江各市增速相对较低,增速最高的是嘉兴(9.3%),仅居总排名第50位。

  在增速最慢的十个市中,浙江多达9个。广东清远(8.2%)排在倒数第五。

  从发展均衡性来看,广东各市增速高低落差(即最高增速-最低增速)为7.1个百分点,江苏为3.2个百分点,山东为2.5个百分点,浙江为1.6个百分点。广东各市之间的增速高低落差远远大于苏鲁浙,说明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均衡性十分突出。

  人均GDP粤12市未达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只有两个,山东三个,浙江没有

  人均GDP总排名前十位的市,广东有4个,略有优势。但人均GDP最高的市并不在广东,是山东的东营,其次是深圳,广州位居第5。

  人均GDP是否超全国平均水平,是衡量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3年全国人均G D P为41908元,广东有12个市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江苏仅有连云港和宿迁2市,山东也只有聊城等3市,浙江则全部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人均GDP总排名后十位中,广东占了多达9个市,广东与其他三省差距显著。

  居民收入广东增长最快

  但人均收入后十位中广东有8个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东莞,其后是深圳、广州。在前十位的市中,广东有3个,江苏有3个,浙江有4个。但在城镇居民收入最后十位中,广东有8个,江苏1个,山东1个。

  从发展速度来看,广东优势较明显。在全部市中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超10%的有31个,其中广东18个,江苏4个,山东5个,浙江4个。在增速前十位的市中,广东有8个,江苏有1个,山东有1个。

  广东呈现哑铃形发展

  第二梯队明显断层,仅有2个市,第三梯队多达17个市

  如果对四省共62个市按GDP总量大小划分为三个梯队,分别是第一梯队:超过8000亿元;第二梯队:3000亿元—8000亿元;第三梯队:低于3000亿元。第一梯队中,广东有2市,江苏有3市,山东有1市,浙江有1市,各省相差不大。但第二、第三梯队中,广东与苏鲁浙明显不同:广东第二梯队出现明显断层,仅有2市,远低于其他三省。而广东的第三梯队多达17个市,几乎相当于其他三省的总和。

  分析

  广东城市数量过多 中坚力量不足

  省统计局分析指出,广东区域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略低于山东,但广东地级以上市多达21个,为全国之最。城市数量过多使广东地区发展差异系数居高不下。经测算,2013年广东地区发展差异系数高达0 .698,而苏、鲁、浙地区发展差异系数分别只有0 .413、0 .452和0 .263,均远低于广东,广东区域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

  如果对四省共62个市按G D P总量大小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中,各省之间相差不大。但广东的第二梯队出现明显断层,仅有2个市,其他远低于三省。而广东的第三梯队多达17个市,几乎相当于三省的总和。广东各市强少弱多,缺乏中坚力量承上启下,使城市之间出现断层,不利于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此外,与三省相比,广东不少市存在财政收支不匹配,造血能力不足,广东在人均地方财政支出和财政收支比两方面与苏鲁浙相比均有较大差距。2013年,四省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超万元的市,广东有3个,与江苏相当,略多于山东和浙江。人均财政支出5000-1万元的市,广东只有6个,与苏鲁浙的10个、10个和9个相比有较大差距。人均财政支出少于5000元的市,广东多达12个,远高于山东的5个,更不能与江苏、浙江相比。

分享: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