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5日
史晨昱
2013年二季度以来银行业注定煎熬。银行体系存款负增长,阔别多年的存款大战硝烟四起;同时,信贷投放受到存贷比制约,相当乏力。如果笃定只是一时之危,可能犯错。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存贷利差是变动的,利率水平由市场存款者和贷款者决定,商业银行的最大化利润与新增贷款规模呈现倒U形关系,不再呈线性关系,商业银行将难以单纯依靠信贷规模的扩张来增加利润。可见,贷款利率单边放开情景下,要想维持经营优势,存款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性怎么高估都不过分。正基于此,存款利率市场化步履缓慢,以确保银行获得最后一块“租金收益”,来维护银行业稳定。根据金融压抑理论,政府通过一系列金融约束政策,将利率维持在低于竞争性均衡水平且正的实际利率水平上,为金融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以通过“租金效应”推动一国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
现实或许骨感。通常用M2/GDP来衡量该“效应”。1985年我国M2/GDP仅为0.58,而2010年则达到了1.82;其中主要表现为准货币(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为主)的增长。这说明,在存款利率管制的情况下,中国的存款总体上是稳步增长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约束的“租金效应”。但值得关注的是,M2/GDP从2003年到2008年的变化平稳,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尽管2009年~2011年受应对金融危机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影响,M2/GDP再次出现明显上涨趋势,然而随着货币发行正常化,该比率增长的步伐相对经济增长开始明显放缓。可以推论,金融压抑已难以通过扩张存款来继续推进租金效应。
金融压抑的“租金效应”之所以弱化,原因主要是其前置条件已发生改变。最显而易见的是存款工具替代品的出现和发展。资产管理、影子银行体系壮大,使得存款业务市场化程度更高,灵活性更强,竞争更充分;互联网金融兴起,使得存款业务创新速度更快,收益率更高。因此,“存款搬家”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中国存款利率管制有两个主要目标: 一是以利率管制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 二是避免恶性资金价格竞争威胁金融安全。显然,如果管制目标已实现,或目标未实现但已偏离了制度设置初衷,那么,利率管制就没有必要存在,或者必须进行改进。
综上分析,上述目标发挥“租金效应”的环境和条件已发生改变,继续实施存款利率管制必然会加剧金融抑制并带来相应的负面效应。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不断加剧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就与利率管制造成的资金价格扭曲直接相关。
因此,存款利率市场化利于合理化我国金融业竞争格局,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步伐不妨更大些。其一,逐步赋予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资金定价权。选择具有财务硬约束的金融机构,给予其一定的存款利率上浮空间以及相关资金定价权,使之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竞争性市场,并在竞争性的市场中产生定价。
其二,继续放宽存款替代性金融产品的定价。泛资产管理时代,理财市场已进入重要调整期,将改变最近两年狂欢式高速增长模式,转为追求更高的资产质量、更专业的投资管理、更规范的风险控制。
对商业银行而言:首先要提升存款类产品的定价能力,积累产品的定价经验。同时,进一步加快业务模式创新、投资领域创新和产品设计创新的步伐,提高管理能力。此外,加大理财产品形态创新,逐步改变预期收益型为主的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分红型、净值型产品,扩大结构性投资产品,提升理财业务的技术水平。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