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刘振盛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4日
刘振盛/整理
首先谈对此前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以及利率持续大幅走高的五点看法:原因、影响、央行态度分析、未来走势、货币政策展望。
一是原因方面,从宏观看,包括外汇占款急剧增量减少,有行业经营行为,也有季度末的因素影响,也有相关监管政策影响等。总之银行间同业市场像是一个池子,这个池子中间近期流进去的水少,但是被抽出去的水非常大,供求关系就不平衡。
在这个情况下,央行没有顺应某些机构希望看到迅速向市场注水的愿望。因为银行应该在这些因素逐步影响市场前就有预判,做出审慎安排,但部分银行没有这样做,这就是央行没有向市场注水最重要原因。
二是影响已经感受到。金融市场已经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说股市暴跌、债市发行不顺畅、基金的赎回压力非常大。为存贷比达标,部分银行的分支机构在市场上花大钱拉存款。
如果紧张的状态持续,会从两方面影响实体经济,这需要我们引起高度关注。第一,当银行间市场获得资金的成本这么高,银行在放贷时必然有冲动把成本添加到贷款利率。第二,由于资金偏紧,可能影响部分银行贷款投放步伐。对银行来说,一些大中型公司的贷款通常要保证,但众多小企业、个人贷款可以拖一拖。
三是银行体系会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比如有的银行流动性枯竭或者遭遇挤兑风险。我们从三方面看中国金融体系,首先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总量还是比较大,今年M2每个月增速都在15%以上,但国务院确定的M2增速指标是13%,现在是属于相对偏高的增速。
第二点,银行业有几个重要指标,观察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就是存贷比,银监部门的要求是不超过75%,现在整个银行体系的存贷比不到65%,比去年略低。但有结构性问题,大型国有银行存贷比62%,中型银行比较高,基本接近75%水平。
第三点,央行目前存款准备金率比较高,大银行达到20%,有将近20万亿资金锁在中央银行,一旦流动性有问题,只要把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到2%,整个市场状况完全不同,所以不需要担心出现系统性风险。
三是央行为什么没有及时释放流动性。第一,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审慎做好流动性管理,从银行体系的备付金率来看,去年底是3%,今年二季度是2%以上,现在只有1.5%,已经非常低。其中大银行高于1.5%,但是部分银行低于1.5%。连续几天的风波对流动性管理方面非常不审慎的银行,付出了许多学费,获得教训。
第二点,6月份以来银行的信贷投放步伐很快。部分银行判断未来货币宽松,不会严格要求银行信贷投放,所以趁先开闸,甚至部分银行票据投放相当猛,一个月投放信贷中间80%以上是票据。对银行业来讲,信贷中间空转现象最典型就是票据,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这是央行所不能容忍的。
四是对于未来市场流动性状况怎么看?第一进入7月份以后逐步会有所缓和,因为有些阶段性因素到7月以后影响就慢慢淡化。第二最值得关注的是外汇占款,下半年境外流入资金的动力,无论是从国际影响,还是国内的因素看,总体都使得外汇占款增加急剧减少,对市场流动性的供应也会相应减少。
第三由于去年和前年央票已经降到1万多亿,最高的时候是4万亿,所以最终看央行运用流动性调节工具如何调整市场资金的状况。
总的感觉下半年资金供应会比上半年偏紧一些,今年1到4月份比较宽松的状况下半年不容易看到,但是也不可能6月份相当紧的状况持续下去,这是不可承受的。
最后再说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标还是稳增长,最近关于货币政策,从中央最近几个表态,包括最新二季度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季度报告分析,都不应该解读为政策会趋紧。
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说得很清楚,增量要把它用好,存量要盘活,今年确定的增量肯定不会减少。对于存量要盘活的意义更大,比如资产证券化,如果商业银行一部分信贷资产打包出售,这个钱就收回来了。还有一点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所占比重偏高,达到55%以上。按理来说,长期的国家建设资金,应由国家专门的开发金融机构来做。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期限总体是以短期为主,就是一年期以及一年期以下。如果把中长期信贷比略微下降,这部分信贷资产就活了,收回再贷,而且有助于改善结构。
对于未来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看法,我们认为降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存款准备金率确实需要根据未来的发展进一步做分析。存款准备金率从趋势来看比较明朗,去年开始已经在下降,但目前总水平还比较高。相信在未来流动性变化的情况下,央行会增加灵活性、针对性,比如说对市场流动性的管理,除了总量工具以外,还可以运用差别准备金、定向央票对流动性管理不够审慎,没有按照市场规则来运行的银行,定向用这些工具进行惩罚。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