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7日
抛盘有术 养客有道
5月大宗交易商迎来了一场“盛宴”。由于A股表现良好,大宗交易市场“人气”急剧升温。其中,中小板指、深证综指分别上涨了14%和13.5%,大宗交易成为许多大小非获利“出逃”的通道。
“最近一段时间确实单子比较多,赚钱的单子也比较多。”主做大宗交易投资的上海私募玖歌投资一位副总经理表示。和讯网的大宗交易数据显示,5月大宗交易金额高达334.54亿元,与4月大宗交易金额107.15亿元相比,激增212.22%。从大宗交易的日成交金额来看,5月日均成交15.2亿元,而4月仅为6.2亿元,3月、2月为6.8亿元和7.8亿元。
大宗交易商的这场“盛宴”还在持续。据了解,6月创业板将迎来逾150亿的解禁潮。不过,狂欢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据媒体报道,从四月底开始,上海磐厚、上海任行等知名大宗交易商曾被有关部门调查。
业内人士透露,这两家是市场上数一数二的大宗交易私募,他们和上海玖歌、上海复利一起几乎占据了大宗交易九成的市场,其背后老大几乎都是最早参与资本市场的老手。
大宗交易是个“大市场,小江湖”,这个江湖的形成有各种秘密和“绝招”,但是随着其他中介进入挤压市场,近两年来利润越来越稀薄,有的大宗交易私募铤而走险,有的则开始转型。
“小”江湖 老资历 拼资金
四大“寡头”中的上海磐厚、上海任行被调查的消息让人吃惊。“我们也是看到新闻才知道可能出事了,几个老大都很熟,不方便评说。”某大宗交易私募内部人士表示。
业内人士透露,大宗交易的“江湖很小”。上海磐厚、上海任行、上海玖歌、上海复利四大私募逐渐“垄断”了大宗交易市场,成为四大“寡头”。
“这四大‘寡头’占据了九成的大宗交易。”该人士介绍说。Wind数据显示,2012年,沪深两市合计完成大宗交易6177笔,成交量为144.3亿股,成交金额为1309.2亿元。这意味着,仅2012年,这四家私募年交易金额已经逾千亿元。
该人士透露,四大“寡头”逐渐于2010-2011年成形,其优势在于“资历老,实力强”。“大部分都是证券市场的第一批参与者,资本实力比较强,来源于早期法人股投资的积累。”
据了解,上海任行董事长名为任良成。据其官网介绍,他从事证券投资已18年有余,早期甚至参与过极其疯狂的成都红庙子一级半市场,后来又收购内部职工股、法人股,目前重点放在收购大小非减持项目。官网显示,“上海是全国目前该领域最大的买家之一,大宗交易成交量列全国同行前三名,且要价最高”。
与任良成有类似经历的是上海复利董事长陈学东。上海复利的网站称,“陈学东是股价翻番的‘风向标’”。陈学东在证券市场摸爬滚打多年,有二十余年的资本运作经验,早期也参与收购法人股。2008年证监会规定,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东,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此时大宗交易交易量直线上升,陈学东于此时进入大宗交易市场,2010年底成立了上海复利。
上海玖歌人士不愿意对背景情况接受采访,但称他们做大宗交易的资金全部都是自有资金。知情人士透露,其有一位董事最早倒过国库券,也收购过法人股,资金实力雄厚,和很多上市公司高管过从甚密。
资金实力是大宗交易能拿到股票的重要筹码。“减持股东更愿意要能够一笔大宗交易就收工。有的小公司资金不够,还得从外部借来接盘,一些急着减持的股东不能等。如果资金实力强,股东愿意给的折扣也大。”上述业内人士介绍。
上海工商局资料和官网资料显示,上海磐厚成立于2011年,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上海玖歌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为2500万元;上海任行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为100万元,上海复利成立于2010年底,注册资本为50万元。
虽然注册资本仅有50万元,但是上海复利内部人士介绍,他们从事大宗交易的资金能达到7亿元,全部是自有资金。
“6、7亿元已经不是小数目了,我们满资金运作下来,一年的交易量能达到几百亿元。”上海复利内部人士表示。据了解,大宗交易为“快进快出”型,通常在大宗交易平台上以折扣价拿到票之后,为了防止股价波动吞噬折扣利润,这些接盘的私募要迅速将股票在二级市场抛售,短则一天,长则一周,因此资金能够不停滚动。
抛盘有术 养客有道
除了拼资金,大宗交易更重要的还是拼抛盘技术——抛盘讲究节奏。一方面,这是利润驱使。目前大宗交易的折扣一般在95折以上,目前由于竞争激烈,97折较为普遍。
“即使是第二天能够平价抛售的话,算上交易费用,也只能赚到1到2个百分点的利润。万一低开,就连这点薄利都没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因此对接盘方的这些私募而言,要能够掌握好抛售时点,不至于亏损,也不至于耽误资金滚动到下一单生意。所以他们对于股票的基本面考虑得较少,但是对短期市场系统性风险更敏锐,对股票技术面的分析也更准确。判断不准,就容易亏损。
另一方面,也是股东要求。据了解,有两类股东对于大宗交易后、接盘方在二级市场的抛盘要求很高,一类是原始股东中的董监高管理层,另一类是原始股东中的PE类战略投资者。
原来,有的董监高在变现部分股权后,可能还会在公司任职,非常在意减持影响,希望减持动作平静一点。对战略投资者PE而言,由于同时参股多家公司,如果因为减持一家公司后股价暴跌,也有损口碑。所以,在竞标这些大宗交易之前,大宗交易的接盘私募们需要给股东提出一个满意的减持“售后”方案,而这是一个技术活。
上述业内人士透露,对于这些股东,他们的方法是等到该股股价上涨或成交量放大,或者二级市场的活跃度高之时再减持。
有私募人士介绍,他们一般是分批量减持,在这一过程中,股性也能活跃起来,交易量慢慢放大;对于创业板的减持,一般不建议股东大批量出货。
“如果我们不顾市场影响去抛售,造成市场暴跌,以后就没有生意做了。”该人士透露,他们有相当部分客户是PE,采用稳健的做法,也是为了和他们获得更多合作。“我们合作的PE一般是中等规模的PE,大型PE有自己的二级市场团队,小型PE拿的股票也不多,自己就减持了。”
此外,如果同时面临几十个股东需要减持时,如何给他们制定打包减持方案,平衡先走的人和后走的人的利益,这些都体现了实力。
别看大宗交易每年逾千亿的交易量,数千笔对于私募而言,要拿到这些客户并不容易,一笔减持意向背后,往往有多路资金等候。
因此,要在江湖飘,必须要有一定拿单的功夫。大宗交易私募要像“农民种地”一样“养客户”。虽然每笔生意竞标时间是提前3个月到一周,但是由于原始股东的限售解禁期是3-5年,“早下手”是关键。“我有一个西部上市公司的大非客户,3年限售期间,没跟他做成一笔生意,”上海一位大宗交易私募表示,“但是这三年帮他搭桥提供过很多资源和信息,最后终于拿到了他的解禁股。”
随着并购重组增多,一些上市公司需要资源的“搭桥”,这也给私募提供了借花献佛的机会。知情人士透露,上海玖歌一位董事曾为一家想要并购药企的上市公司找到一家即将拆迁的药厂。该公司不仅帮助重组,还获得了拆迁,最后上海玖歌也自然拿到该上市公司股东减持的大宗交易机会。
中介“搅局” 部分私募铤而走险
大宗交易看似薄利,但是赚钱容易。一位大宗交易私募透露,盈亏算下来,每天能赚0.5-0.7个百分点,一周超过2个百分点的利润,一年下来,利润可想而知。不过近两年,大宗交易这个江湖已经越来越难混。一位私募人士认为,这或许也是上海磐厚和上海任行可能出事的原因,据称他们被调查应该是因为“做市值”。
“大宗交易刚开始时,参与买家少,上市公司股东不容易变现,我们买方资金话语权很强势。2010年的时候,随便一个单子都是94-95折,”该一位私募人士表示,“现在,基本上都是97折了。”根据媒体报道,上海任行董事长任良成透露,他们每单折扣在97折到975折之间。薄利把“安全垫”也削薄了,市场稍一波动,就可能亏损。“听说现在3笔赚1笔就不错了。”上述业内人士介绍
带来这个变化的是大量中介。据了解,自从2011年以来,大量中介进入大宗交易领域,这些人大都为接近上市公司股东人士,他们或没有足够的资金,或没有抛盘技术实力,因此以中介身份游走于股东和大宗交易接盘方之间,通常以个人身份做事。每一单如果做成了,则从接盘方所获得的利润中提成10%-20%。假设一笔1亿元、97折的交易,如果接盘私募赚两个百分点,意味着中介可以获得20-40万元。
中介的参与让市场变得非常透明,他们可以一次性拉好几个接盘方去竞标一笔大宗交易,减持股东也愈发了解市场,利润空间的压缩自然而然。“中介想拿单子,也会抬高价格。”上述私募人士表示,“大宗交易的超额利润没了。”
为拓宽利润,部分大宗交易私募铤而走险。最简单的方式是操纵股价,如在拿到股票后,动用其他资金拉抬股价。“要是一只股票当天出现大宗交易,二级市场上的尾盘又拉到天上去,就说明有猫腻。”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他们将股价拉到一定高度,第二天无论再怎么低开或暴跌,都不会跌到大宗交易价格之下,此时正好抛售。”
除了操纵股价,另外还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是“明折暗扣”,另一类为“财产转移”。
所谓“明折暗扣”,就是“阴阳合同”。比如合同约定以9折交易,但是交易实际上是按96折,对于股东而言,他们可以按9折来征税,达到避税的目的。而配合他们避税的大宗交易私募,则可能获得一些返利。
“这种方法一般不会出现在个人股东身上,比如定向增发的股东和小股东。”上述不愿具名人士表示,“现在定向增发有时候不盈利,反而亏损,所以他们分毫利润必究。”
当股东处于强势方,一些非常不合理的减持要求也会出现,而部分私募也愿意配合,“财产转移”便是一例。“比如一个股东A要转移财产,要求大宗交易私募找一个与A不相关的香港B账户,A拿到大宗交易的资金后,打到B账户里去,B再通过各种渠道,多次转账,将资金打入到A在国外的账户里。”上述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此时,本来是96折的大宗交易折扣,按9折来算,另外6个百分点则是股东给该私募的转移费用。
该人士表示,“明折暗扣”和“转移财产”等方式因为比较隐蔽,一般是很难察觉出来的。
“大宗交易的账户其实一直被监管层盯得很紧,没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某大宗交易私募人士说。对此,一些私募开始寻求转型。有的开始发阳光私募产品直接做二级市场,有的则开始进入一级市场。上述上海复利人士透露,他们目前正在拓宽跟PE合作的业务范围,未来向综合服务商转型。(记者 曹乘瑜)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