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谁放行了股市“李鬼”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频发反思

来源:新华网    作者:新华社记者郑钧天 杜放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31日

    万福生科因虚报业绩超9亿元被重罚,海联讯等8家上市公司因涉嫌收入造假等被立案调查……近来,少数企业将上市变为“造势”,年报成虚报,股市的“害群之马”使众多中小股民蒙受巨亏。

    股市的“绩优股”泡沫究竟有多大?连年亏损的垃圾股靠什么变身“蓝筹”?如何修补制度短板?围绕一系列焦点,“新华视点”记者展开追踪调查。

   “绩优股”神话泡沫有多大?

    被称为“创业板造假第一案”的万福生科案处罚结果日前出炉,这家虚增收入超过9亿元的“绩优股”近日公告,公司将被处以罚款30万元,涉案20名个人被罚345万元,公司董事长龚永福和原财务总监覃学军二人终身禁入证券市场。

    万福生科的“绩优股”神话始于2008年,依靠做假账,这家本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在上市前三年,虚增销售收入累计4.6亿元;上市后的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依然恶性不改,再度虚增收入2.8亿和1.65亿元。以此在创业板市场圈得4.2亿元的巨额融资款。

    随着其华丽肥皂泡被戳破,曾经的资本“蓝筹”在上市前后的4年半间,剔除“水分”后的真实数字竟然是亏损94万元。

    “绩优股”神话的破灭令投资者再度受伤。截至目前,首日开盘31.01元的万福生科一路跌至5.65元。

    中国证监会此前公布消息,称该案为首例创业板公司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的案件。4月,万福生科及两名涉嫌犯罪的人员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不少中小股民质疑说:万福生科借融资卷走4.2亿元,事后仅被罚款30万元,造假成本是否太低?

    公司财报“变脸”的背后

    实际上,我国股民对编造业绩泡沫并不陌生,“造假四大天王”——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蓝田股份,给中国股市带来的创伤仍存。

    作为造假“先驱”,蓝田股份创造了5年股本扩张360%的“蓝田神话”;本不具上市资格的郑百文,被炮制成为利润10年激增36倍的蓝筹股;银广夏4年间累计虚增利润达7.7亿元,琼民源虚构利润5.4亿元,两者均为“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ST”的变脸典型。

    面对频频被曝出的注水业绩,来自青岛的唐先生十分不解:明明亏损的垃圾股怎么就被包装成“绩优股”了呢?

    上交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指出,这些上市公司财报“变脸”的背后,均有为之放行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保荐机构的身影。加上IPO审核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可操作地带”,部分心术不正的会计师和保荐人开始寻求“捷径”。

    例如,作为广东一家生产茶油的企业,新大地2012年因造假倒在上市途中。但它却创造了“百吨原料造出近万吨有机肥”的奇迹。根据招股书,2011年其有机肥产量为9254吨,耗用的主要原料茶粕仅有118吨,远低于招股书中同公司同类项目45%的原料比。

    然而,对于此类堪称“低级”的数据矛盾,负责核实公司发行文件的保荐人和审计核心财务信息的专业会计师居然没有表示异议。上海某券商保荐人向记者坦承,“只要到了现场,不可能发现不了问题。”

    复旦大学会计学系教授李若山认为,万福生科式的造假,稍有会计常识就能发现。不法从业人员之所以与上市公司勾结,不仅仅是出于利益诉求,还与这些“互谋者”被罚后,能够有偿转让业务项目,把违规变成赚钱方式有关。

    如何卡住股市“利益之手”?

    近年来,监管层也频频祭出重拳打击违规。2002-2011年十年间,除郑百文、银广厦和蓝田股份遭受重罚外,通海高科、立立电子等因涉嫌欺诈直接倒在IPO最后一公里。

    2012年以来,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力度不断加大,更加强调中介机构的连带责任。今年初,监管层将审核阵地前移,启动了对拟IPO企业的财务专项核查,力求挤出财报水分,以遏制业绩变脸和财务造假。目前已有200家拟上市企业被“吓退”,倒逼中介机构“回归本位”。

    如何让一些造假企业不再铤而走险?专家表示,唯有制度卡住它们背后的“利益之手”。

    首先,对涉案机构的追责和力度仍需加强。与万福生科的“从轻发落”类似,圈钱3亿元的绿大地,责任人被判400万元罚款后仅获缓刑,与上市获得的巨大利益极不相称。

    造假背后的“合谋者”——为其包装的投行和会计师事务所也应被严厉处罚,促使其勤勉尽责。记者调查发现,一些造假案中涉及的会计师事务所,有的通过事务所合并或者个人跳槽,继续执业并有偿转让业务。

    其次,上市机制透明化、市场化改革也需加速。与中介机构相比,发审机构负责审核申报材料,拥有最终决定权。杨朝军认为,决定企业能否上市的生杀大权在发审委手中,应对财务真实性负责。胡汝银建议,发审过程可采取公开质询问答等做法,加强上市的透明度。

    第三,A股上市造假屡禁不绝背后,存在“上市就不会退市”的怪圈。上海一位投行人士指出,即使是造假曝光,责任人最多去坐牢,但公司的壳还可以转手赚几个亿。只要“壳资源”变成稀有品,造假上市的冲动就难以消失。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要进一步深化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促进市场各方归位尽责,以市场化、法制化的手段,强化信用约束和程序约束,保护投资者权益。

    专家分析认为,遏制造假的根本在于强化监督机制——让造假主体及相关方倾家荡产、赔偿股民损失,让放行造假上市者承担责任,才是治本之策。

分享: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李华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