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蕾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2日
近一段时间以来,一批嫁接具体资产项目计划的万能险产品横空出世,在银保渠道近乎疯销。事实上,这类产品“含金量”低,不排除若干险企薄利甚至贴钱保销售,这对于保险公司苦心经营的内含价值或许是种伤害;一些地方项目违约风险不能完全排除,这对于风控能力较弱的中小险企而言无疑是个不小的考验。
⊙记者 黄蕾 ○编辑 颜剑
要规模还是要价值,这是摆在保险公司面前一道永恒的选择题。而在销售乏力的当下,以中小型规模为代表的一批保险公司,终于做出了他们现阶段的决定——“要规模甚于价值、要面子甚于里子”。
记者从市场上调查了解到,近段时间以来,一批嫁接具体资产项目计划的万能险产品横空出世。打着“创新+高收益”的旗帜,被部分业内人士视为“类信托”的这类保险产品,在银保渠道近乎疯销,这直接助推了一批保险公司的单月银保保费呈现放量式暴增。
繁荣背后或存隐忧——这类产品“含金量”低,不排除若干险企薄利甚至贴钱保销售,这对于保险公司苦心经营的内含价值或许是种伤害;一些地方项目违约风险不能完全排除,这对于风控能力较弱的中小险企而言无疑是个不小的考验。
创新型产品冲击波
“以客户的高回报、销售推动过程中的高费用,以冲规模为目标的一批新型寿险产品正悄然出现在市场上。”在最近与投行人士的一次内部交流会上,一家上市保险公司“掌门人”将业内最新动态和盘托出。
这位“掌门人”所说的新型产品,正是近段时间以来狂飙突进的“嫁接具体资产项目计划的万能险产品”。从目前来看,这类产品的保费收入较多投资于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等具体资产项目,多在银保渠道销售。从目前的结算利率来看,给到客户的收益率多在5%以上,超过五年期银行定存。凭借此类产品,多家位列第二梯队的寿险公司打响了银保保费翻身仗。
这类产品的相继涌现,源于保险投资新政发布后,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发行门槛降低、流程缩减,引致大量保险资金开始进入这一新兴市场。
但令上述“掌门人”不解的是,这些寿险产品似乎有些“类信托”的特征。“给人的感觉是,这是保险想从信托产业的蛋糕中劈一块出来。”他说,这类产品迅猛的销售势头,令他所在的这家保险公司措手不及。“我们在做(回归保障)转型设计的时候,没有预料到市场会出现这种变化。我们必须承认这是市场的新变动,必须要认真研究其规律性与命题性。”他坦言,如果要应对上述变化,其实并不难,只不过是要权衡规模与价值的关系。
一位投行人士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类保险产品只是有点貌似信托产品,并不能完全说是类信托保险产品。”他认为,信托产品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风险完全由投资者自己承担;而这类保险产品属于万能险,至少还有2.5%的保底收益。
银行施压和规模诱惑
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位“掌门人”表达费解之意后没多久,他所在的公司便迅速推出了一款挂钩于具体资产项目计划的万能险产品,在银保渠道进行销售。
该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这款产品推出的主要目的,就是阶段性冲规模。另外,由于多家保险公司在银保渠道推出了这类产品,银行方面给他们的压力也很大。于是,在规模诱惑及银行施压(为了维护和银行关系)的双重因素下,他们不得不跟风销售。“这是销售乏力下的无奈之举。”
这类产品之所以多在银保渠道销售,主要是因为极易与银行等理财类产品相比较和竞争。通常而言,银行客户选择购买产品,首先会看重产品收益的高低。而这类保险产品由于挂钩收益较稳定的具体资产项目计划,因此产品预期收益率并不低,对投资者来说较具吸引力。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