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智库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5日
浅议农村县支行在集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攻略——以农行山东省高密市支行为例
城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重要战略目标,“新四化”建设是新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积极稳妥推进集镇化建设,势必给农村金融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与“三农”紧密相连的农业银行农村县支行面对新局势、新层面,在支持集镇化建设与发展中应采取怎样的金融应对战略,笔者结合高密农行实际进行了侧重调研。
农行高密市支行辖属17处营业网点,其中农村网点5处,另有5处乡镇无农行网点,占农村集镇的50%。农行70%以上的网点,80%以上员工集中在城区,城区金融竞争激烈。近年来,除四大国有银行在城区网点密布外,其他股份制银行也纷纷触角下伸,在高密城区设点。而以惠民银行为代表的私人银行却目光向下,到集镇设点,抢占农村金融资源。其他如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都在积极渗透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农村自身网点建设。前几年农行战略定位城郊,乡镇网点不断整合撤并,导致农村物理网点快速锐少,农村阵地损失过半,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很多村镇出现了农行业务空白点和农村金融服务盲区,不仅服务势力范围逐渐缩小,以致农行声誉受损严重。因此,集镇化建设对农行是一个恢复农村金融龙头地位的战略机遇,农行能否借助积极稳妥推进集镇化,在建设“新四化”的布局中,东山再起,收复失地,做大农村金融服务,重聚辉煌,关键在于观念更新和业务创新,有所侧重,内涵外延齐头并进,两手抓,两手硬。
一是转变观念,更新理念,以集镇化建设领航农村金融
集镇化建设首先是农行县支行思想观念的建设、更新和完善。农行要从小农服务意识的思维框架中解放出来,从上到下及时转换思想观念,构筑集镇化金融服务范畴,建设集镇化金融架构,摈弃狭隘的农户金融思维,更新金融服务观念,明确现代金融服务理念,树立社区大金融服务意识。网点软件、硬件建设与时俱进,集中资源,积极主动参与城镇化建设,壮大实力,开创农村金融新局面。
二是以农村现有网点为根据地,“以点带面,燎原村镇”,让金融服务遍地开花。
集镇化建设为农村县支行适时调整农村金融服务战略明确了思路,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农村金融网点前景广阔,发展动力充足。首先要明确农村县支行定位,巩固现有农村网点,实行科技、人员、资金等倾斜政策,做大、做优集镇农行网点,让“星星之火”引亮乡村,。其次要发挥现有网点的辐射作用,配合集镇化建设,优先配置金融资源,抢占和巩固农村金融阵地。积极培育卫星网点,使农金服务村村通,农行产品户户有,消灭农行服务空白区和盲点。
三是城乡一体,资源互补,网点下伸,夯实根基。
农行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点多面广,网络优势,科技领先,农村金融网点是农村县支行的立行之本,农行与“三农”唇齿相依,是发展的源泉和根基。农村县支行发展应调整思路,抓住机遇,积极参与集镇化建设,强根固本,增强发展后劲。1是树立城乡一体化意识,上下联动,集中资源,优势互补,资金投向重点支持“新四化”等实体产业,垒大户,拔头筹。同时“允许部分农村网点在集镇化建设中抓住机遇,率先发达起来,起带动、示范作用”,达到以强带弱,利益均衡,齐头并进。2是农行应理清思路,采取眼光向下战略,走“农村保卫城市”的道路,夯实农村网点,反哺、促进城区发展。
四是产品创新,服务换代,美丽网点,智慧支持。
集镇化建设为促进农村金融升级换代,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了必要条件,农行县支行实行农村金融战略转移,锁定集镇化建设目标,依附点多面广,发挥网络优势,产品优势,人员优势,更好地支持集镇化建设。1是整合网点,弥补金融空白村镇。将富裕人员向重点集镇、零农行集镇倾斜,重新开辟一条集镇化农金服务新路,满足边远地区农民的金融需要。2是创新工具,产品延展。以社保卡、惠农卡为载体,惠农通覆盖乡村,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延展服务,扩大产品内容使用量,让农民用上金融高科技,深切感受现代银行的魅力。3是自助银行下乡进村,金融服务全覆盖。集镇化建设使自助银行下乡势在必行和经济,也是弥补乡村零银行服务行之有效的办法。离行式自助银行拉近了农民与农行的距离,让农行服务重新回到农民怀抱。4是合办金融,普及金融。集镇化建设为农行带来了业务拓展空间,金融科技、金融文化下乡,改变了农民的金融理念,农行物理网点不足,合办金融,代办金融要顺势而为,创新农村金融,农行应发挥对农村金融的指导作用,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监督管理,确保农村金融健康发展,促进集镇化建设。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