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吴贤彬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30日
转型升级是“十二五”的主线。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与社会双转型的任务异常艰巨。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不仅离不开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而且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与之协同转型。
当前,在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国内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金融监管日趋严格、金融市场建设步伐加快、金融脱媒现象愈演愈烈、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的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内商业银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中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完善自我的必然选择。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是历史必然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1995年制订的“九五”规划中就首次提出了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此后,每一个五年规划中都会有涉及经济转型的。
2001年的“十五”规划中提到要“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2005年的“十一五规划”中重新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要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行政干预推动”等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和“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等方面转变;2010年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以上阐述中可见转型并非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事,要想在原有的发展轨迹上实现突破发展需要付出巨大成本。我国商业银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发展壮大,其在支持经济转型、推动金融深化改革和提升金融创新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枢纽作用。有研究者利用1980-2004年的相关数据,结合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工具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银行发展、资本市场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然而,受欧债危机的持续冲击和中国经济自身调整的影响,近来中国GDP、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下滑态势(见图1),银行业信贷规模有所萎缩,中国经济是否会“硬着陆”或者中国经济扩张性增长的内生动力是否已经释放殆尽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与研究机构激辩的话题。姑且不论争论结果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当前中国推进经济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金融脱媒不断加速、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实施后监管力度加强、资本需求不断提高、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等因素的作用下,必须要积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要推进战略转型,转变自身发展方式,进行资产、业务、收入、产品等方面的结构调整,改变组织模式、业务模式、盈利模式,走一条资本消耗低、创新能力强、市值增长稳定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
转型期商业银行
内外部环境不明朗
随着金融脱媒趋势的加速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经营战略转型将成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战略受到内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
根据当前商业银行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从国际大环境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缓慢调整阶段,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太明朗,再加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进一步拖累了全球经济复苏,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因素。
从国内环境看,以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并且已经暴露出产能过剩、投资效率低下、产业结构扭曲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诸多弊端。中央已把工作重点从“保增长”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从以往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为国内消费带动型经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同样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从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角度看,随着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实力不断增强,大型商业银行市场占比进一步下降,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比有所提升。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见图2),2012年第二季度,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59.09万亿元,占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26.78万亿元的46.6%,比2007年第一季度的55.2%下降了8.6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21.18万亿元,占银行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从2007年第一季度的12.4%上升至2012年第二季度的16.7%,上升了4.3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11.51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从2007年第一季度的5.8%上升到2012年第二季度的9.1%,上升了3.3个百分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