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9日

    王鸾凤,朱小梅,吴秋实: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

  ——以湖北省为例

  金融发展可以通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金融服务渠道减少贫困。金融发展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已得到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支持(King& Levine,1993; Rajan& Zingales,1998; Sinha& Macri,1999; Beck, Demirguc-Kunt&Levine,1999; Levine,Loayza& Beck,2000;Ito,2006)。金融发展借助于经济增长降低贫困率是指金融通过促进资本积累、推动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增长,进而缓解贫困(Dollar& Kraay,2000;Jalilian& Kirkpatrick,2001;Honohan,2004)。金融发展能够改善最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减少收入分配不平等,从而降低贫困率。一般而言,良好的金融部门有利于缓和贫困家庭的信用约束,使他们有可能从事高回报的投资,金融中介更发达的国家的贫困率和收入不平等下降得更快(Greenwood& Jovanovic,1990;Banerjee& Newman,1993;Galor& Zeira,1993;Aghion et al,1997;Li,Squire& Zou,1997;Piketty,1997;Clark, Xu& Zou,2003;Townsend& Ueda,2006;Beck,Demirguc-Kunt& Levine,2004、2009)。此外,因市场不完善,穷人无法顺利得到正规金融的支持,但小额信贷使穷人更方便得到金融资源,能够减少穷人数量,提高其收入。通常,参加小额信贷计划的家庭收入明显比没有得到信贷的家庭收入要高(Khandker, Khality& Khan,1995;Khandker& Shahidur,1998;Remenyi,2000;Robinson& Marguerite,2001)。由此可见,金融资源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我国的最贫困人口基本集中在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的农村地区。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其扶贫模式经历了体制扶贫到开发式扶贫,成效比较显著。2000-2010年,湖北省解决了47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505元增加到3451元,年均实际增长9.7%;地区生产总值由594亿元增长到1544亿元,年均增长11.2%。这些扶贫成绩的获得不仅仅是经济作用的因素,也离不开金融手段的支撑。截至2011年底,湖北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780.7亿元,占全省各项贷款的比重约为23.06%。但是,由于金融资源主要是依照市场化原则设计的,作为金融机构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县以及县以下的机构偏少,服务于“三农”的金融资源总体不足和能力有限,制约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湖北省贫困人口仍有589.81万人,占全省人口比重的9.55%,贫困发生率为14.7%,高于全国2.8%的平均水平。

  一、湖北省农村金融扶贫的成果与困境

  湖北省有步骤地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28%下降到当前的15%以内,使得“一个集老、少、山、库、湖于一体,贫困地区的面比较大,贫困的程度也比较深的一个中国中部省份”能够顺利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所制定的扶贫目标。这与金融机构增加营业网点,大量投入信贷资金、改善信贷结构,加强金融创新的支持分不开。与此同时,湖北省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不仅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单一,而且农村金融排斥现象严重。

  1.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持续扩大,信贷投放量不断增多,而服务主体比较单一。

  经过30年的金融改革,湖北省农村金融机构覆盖面不断扩大,全省除恩施和随州以外,有8家股份制银行在武汉市以外的区域设立了分支机构。农村传统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在县域增加银行服务网点、延伸金融服务。担保机构、保险公司、证券代理机构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也积极向农村推进金融服务。如,2011年湖北省农村新增金融机构网点115家,其中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增加90家。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也显著增强。“十一五规划”末年,湖北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占全省各项贷款的比重在19.1%左右,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这一比重上升了近4个百分点,达到23.06%。

  但是,根据湖北省政府关于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规划纲要的奋斗目标,2011-2013年,全省平均每年要新增67家银行类网点,2011年全省农村只增加了25家银行类金融机构网点,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单一,目前实际支农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在部分地区试点开办的村镇银行,其中又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2011年,在全省支农贷款中,农村信用社对县域及以下地区的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50%以上。

  2.信贷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金融创新能力增强,但金融排斥现象突出。

  金融部门不仅在资金总量上向“三农”倾斜,更是在信贷结构上加强调整与优化。一是利用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全省支农再贷款的力度,保证支农信贷资金充裕。相比于2010年,2011年支农再贷款同比增长35.8%。二是增加对农业企业的贷款额度。以武汉市农村商业银行为例,截至2012年6月末,农商行“三农”贷款余额265.82亿元,其中农村企业贷款余额225.76亿元,占到“三农”贷款总额的84.93%。

  另外,湖北省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以及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在金融产品创新上,湖北省从2007年开始探索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三农”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从最初的由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为解决粮油企业存在的融资困难问题而引导襄樊市推出的由粮油行业协会牵头组织、会员交纳联保基金、农村信用社为协会会员提供贷款的“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的信用模式到如今大力推行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森林资源和水域滩涂养殖经营权“三权”抵押贷款,全省通过这些形式的创新支农产品、信用模式和服务方式发放的贷款惠及至少60余万户农民和3500多户农村经济组织。在服务创新上,不仅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信贷营销,而且大力推动大小额支付系统向农村地区网点延伸,推广银行卡、农民工特色服务、电子转账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和普及,使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得到改善。与此同时,深入开展以“四大信用工程”创建为主线的金融生态建设,建立健全农户信用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在金融组织上,除了引导金融机构向县域延伸,全面消除金融服务空白点以外,还积极推动适合“三农”发展的新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合并、重组。例如,2011年2月成立的湖北银行的宗旨就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

  与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连续8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的速度相比,湖北省农村金融排斥严重,即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很小,突出表现在农民贷款难上。据湖北省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2012年的数据显示,目前湖北省的县域存贷比平均为40%左右,最高的存贷比是89.54%,最低的仅为12.17%,相差77.37%。这表明在农村地区,只有40%甚至可能只有10%左右的当地存款转化为贷款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其余的绝大部分资金没有留在农村,由此导致了农民贷款难。

  二、湖北省农村金融扶贫面临困境的原因

  显然,当前湖北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不高是制约金融扶贫效力增大的症结所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低下则与现有的制度设计内在的缺陷密不可分,即湖北省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村产权改革不全面、农业保险制度落后、农村信用环境差以及缺乏必要的农村金融扶贫激励约束机制的问题。

分享: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