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投资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4日
近年来,我国在农村金融运行机制、组织体系和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进行大量有益的尝试,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未来我国农村金融建设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注重借鉴、协同推进,有效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一、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新特点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立足当地针对性强。针对农村特定群体,开创出农村青年诚信创业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贷款、农民经纪人收储仓单质押贷款等;针对地方特定产业开创出了广东潮州陶瓷贷、湖南耒阳油茶林贷款、宁夏绒毛动产抵押贷款等;结合农村产权情况开创出农民住房按揭贷款、经济林果所有权抵押贷款、水域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草原承包经营权证抵押贷款等。
结合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的贷款创新模式多元化。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信贷+保险+担保、银、科、农三位一体,以及中小企业担保、农户大联保等多种贷款模式创新,多元化的模式破解了涉农中小企业在缺乏有效担保情况下融资难的问题。
农村信贷合格抵押担保品范围不断扩大。如林权、农业订单、土地经营权、房屋、道路、生产设施、活体动物及果树果实等生物资产都可抵押获取贷款,从资金层面大大促进了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
二、农村金融创新发展趋势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增加。2007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始在四川等6个省区开展试点改革工作,并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80%以上投放于三农和小微企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消除了部分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区,极大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和运行效率。
小额贷款公司快速发展。2008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开。小额贷款公司98%的贷款都是短期贷款,约8成资金属于自有资金。在稳步推进信贷业务的同时,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样表现良好。小额贷款公司将民营资本引入涉农业务,在大资金和小客户之间发挥了桥梁作用,取得“银小”合作的初步进展。
传统涉农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中国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创新出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有机结合的新型经营模式。邮政储蓄银行继续加强县域机构网点建设和完善工作,持续增加涉农信贷业务。农村信用社逐渐形成新型法人治理结构,资产质量明显改善,贷款余额中不良资产及占比同时持续下降,实现扭亏为盈,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快速增长。
城市金融机构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互通。两者通过金融控股、参股、同业拆借等形式实现资金的联通,具有良好信用记录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担保业务架起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间的桥梁,城市金融机构则通过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培训、宣传、信息服务等方式发挥支农作用,未来中国金融将往城乡统筹方向大力发展。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推进提速。一是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种类明显增加。二是涉农贷款余额和占比不断上升。三是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四是重点推动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成效显著。
三、我国农村金融建设主要方向
虽近几年农村金融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支持了三农经济发展壮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未来我国农村金融建设要从以下方面不断加大农村金融建设工作的创新力度,有效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1.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拓宽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发挥财政性资金对金融资源的杠杆拉动作用;
2.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模式转变的力度, 有效对接农业产业链发展;
3.积极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快农村经济主体建立电子信用档案步伐,健全适合农村经济主体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4.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5.创新风险补偿机制,积极推动涉农信贷机构与涉农保险机构展开广泛合作;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专门用于补偿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损失;加快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水平。
扈志亮 中投顾问专栏作家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