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许多国有大行纷纷撤离县域曾引起舆论密切关注,而今情况正在逆转。经济导报记者日前在青岛采访时了解到,数家国有大行正通过推出涉农信贷产品的方式重返农村金融市场,而农民收入提高、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倾斜,都使农村金融市场成为未来银行间争夺的战场之一。
大银行的“小业务”
在旧有的观念中,农村金融业务分散性强、风险大,除农业银行外的国有大行大都不愿意涉足,国有银行的“撤退”使得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成为“三农”信贷业务的主力军。但近年来,包括国有大行在内的商业银行主动向农村延伸,不仅争先在县域设点,更是纷纷推出符合“三农”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重新“杀回”农村市场的意图相当明显。
“我们在去年8月正式成立了中小企业部,专门为包括‘三农’在内的中小企业服务,今年更是大规模运作了‘粮贷通宝’、‘果蔬通宝’、‘棉贷通宝’三款农产品 质押贷款产品,主要向粮食、蔬果和棉花经销商发放收购农产品的贷款。”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中小企业部销售团队主管王谦6月24日向导报记者介绍说,“这些贷款的金额一般比较小,大都是几百万元,最多也不过千万元,这在以前都是我们眼里的‘小业务’,如今却成为主流。”
据王谦讲,以东营为中心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是山东重要的新兴主产棉区,2009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达170多万亩,半数以上的农民从事着棉花生产及相关工作,棉花成为全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项目,且该区域大型棉纺厂集中,棉花产供销产业链已基本成熟。针对这一特点,中行 山东分行中小企业部2009年开发了支持三农发展的“棉贷通宝”产品方案,即通过引入第三方监管公司,以棉花加工经销商提供皮棉作为质押并以实际控制人提供第三方连带责任担保相结合的方式,为客户提供综合授信支持,授信产品涵盖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融资业务。
“产品一经推出,立即获得了广大棉花加工经销商的热烈欢迎,其后又在德州、聊城、菏泽等地区成功开展了‘棉贷通宝’复制推广工作。”王谦说,除此之外,他们还在莱西市和平度市等盛产花生的地区推出“果蔬通宝”产品,5月底已经为莱西市几家花生经销商发放了贷款,农产品质押贷款试点初见成效,明年该行准备有计划向整个青岛辖区推广这些“三农”贷款新产品。
不仅是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农业贷款上也有新动作。据了解,建行青岛分行在今年4月底首次开闸涉农贷款,以订单贷款形式为平度市某养殖农户放款50万元。此外,该行正在以平度为核心,在莱西、即墨、胶州、胶南等县市推广开办养殖户贷款业务,并积极探索与其他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模式,创新“三农”贷款服务。
除了国有大行外,股份制银行也积极向农村金融市场发力。导报记者从浦发银行青岛即墨支行获悉,该行在积极探索“三农”产业链信贷服务,并将此作为近期工作的重点之一。该行领导表示,要派信贷专员深入到种植户、养殖户现场了解农民贷款需求,开发灵活的抵(质)押模式。
提前布局农村金融市场
从以前的主动撤离到如今使出“回马枪”,国有大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进退之间其实暗含玄机。王谦认为,山东地区素有“工业大、农业大、资源大”的三大优势,工业大企业历来是银行争抢的对象,产煤、产油企业的配套服务银行也早有涉及,唯独针对农业的金融服务相对较少。
“我行经过调研了解到,在南方,针对农业的贷款早就如火如荼地开展,形式灵活多样。从收款情况看来,农业贷款风险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高,银行获得的收益远比需承担的风险多。而且,近年来,农户的诚信意识也发生着巨大转变,以组、村等形式的信用担保模式有效规避了不良贷款率的产生。另一方面,目前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的网点还相对较少,市场空间很大,我们率先推出‘三农’信贷产品,可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引导农户开展除贷款之外的其他业务,抢食农村市场的大蛋糕。”
其实农村金融市场的机遇也在吸引着外资银行的目光。导报记者今年年初参加某金融论坛时,一位外资银行的高管对导报记者表示,在中国市场上,农村金融将是未来金融机构角逐的战场之一,因为农村市场可拓展的领域很宽,很多金融衍生品在农村还处于初始阶段,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去培育。
而站在国家大力扶持“三农”的背景来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只是刚刚起步。这是因为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农业产业化程度均是伴随“三农”的兴起而渐次起步。除此以外,农村消费金融、金融衍生品仍存在很大缺口,而农民收入却在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4700元,实际增幅8%左右,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6%。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去年底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说,预计去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
富裕的农村家庭迫使农村现有的金融机构要加快产品创新,也给国有大银行提供了机会。但对国有大行乃至股份制已拿回国内来说,开展“三农”业务具备先进的服务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业内人士认为,商业银行想要真正融入“三农”经济,还应深入到基层了解农户及小企业的真正需求,并根据地域特点开发信贷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