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退市新规或戳破三千亿"壳泡沫"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刘兴龙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7日

    近期,退市制度成为证券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正常交易的ST公司市值高达3038.94亿元,加权平均市盈率131倍,壳资源泡沫化严重。推行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将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并且根除目前ST公司二一二保牌、资不抵债等痼疾。

    市场人士指出,主板市场新的退市制度将会更加多元化、定量化,不仅考虑业绩和资产质量,也会兼顾流动性指标。

    23家公司十年“不倒翁”

    截至目前,主板公司共有151家ST公司,剔除暂停上市和长期停牌的因素,118家公司处于正常交易的状态。这118家公司3月6日的A股市值合计为3038.95亿元,按照2011年三季报业绩年化测算,净利润总额仅为23.14亿元,加权平均市盈率高达131.35倍,是目前A股平均估值的数倍。由于壳资源炒作盛行,投资者基于投机的目的推高ST公司的股价,估值泡沫化十分严重。

    由于业绩是现行退市体制中最主要的衡量指标,这导致上市公司为了保牌摘帽大展财技。对于ST公司来说,业绩“二一二”几乎成了常态,只要一年扭亏就可以保证前后五年的上市资格。由于主营业务难以为继,为实现扭亏,ST公司通过各种手段调节利润以规避退市,每逢岁末年初,财政补贴、大股东输送利润、资产处置衍生出大量的非经常性收益。

    市场人士指出,新的退市制度将在业绩考核上更加严格和客观,例如可能会在恢复上市的标准中,加入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孰低作为盈利判断的标准,防止出现上市公司通过一次性交易或关联交易等方式规避退市的行为。

    翻开ST公司的戴帽摘帽信息往往会看到一连串的记录。其中,仅戴帽时间超过5年的ST公司就多达73家,占到了总数的近一半,考虑到戴帽前已经连续亏损两年,这些公司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依然“保牌有望、退市无忧”。

    值得一提的是,23家ST公司的首次戴帽时间要追溯到十年前(部分公司期间曾摘帽),由于踩准了业绩亏损和盈利的步点,这些“不倒翁”如今依然活跃在主板市场。

    作为1996年就登陆的老牌A股公司,*ST宝诚(600892)1998年就戴上了“ST”的帽子,此后经历了六次变更,简称从石劝业、ST石劝业,到湖大科教、ST湖科、*ST湖科、*ST宝诚,可谓是保牌戏与卖壳戏相互交织。在2008年实现643.18万元盈利之后,*ST宝诚再度连续两年亏损,2009年、2010年亏损额均超过千万元。不过,*ST宝诚严格遵循“二一二”的步调,今年2月29日披露的年报显示,该公司2011年净利润458.26万元,再度通过微利躲过退市的利剑。

    43家公司资难抵债

    股票市场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资源配置,投资者的资金应该通过上市公司的经营产生出更多的价值。不过,许多ST公司早已丧失了创造财富的功能,反而成为了资金的黑洞,处于资不抵债的境地,单从资产价值来讲,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只相当于一张废纸。

    用每股十几元的价格买来背负着负资产的ST公司股票,这背后是壳资源重组炒作的投机冲动。依据创业板的退市制度设定,净资产连续为负将有可能终止上市,如果主板也实施类似的制度,将使一些残喘的皮包上市公司淘汰出证券市场。

    统计显示,结合年报和去年三季报,股东权益为负的ST公司共计43家,资难抵债成为了它们共同的特征。由于负债水平普遍较高,经营不善和巨额的利息支出形成了叠加效应,在尚未披露的公司中,20家公司预计2011年出现亏损,占负资产ST公司总数的46.5%。其中,7家*ST公司因为可能连续三年出现亏损,面临着暂停上市的风险。

    在正常交易的ST公司中,*ST中华A负债水平最高,去年三季度末资产总额1.62亿元,负债总额18.71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了惊人的11.56倍。虽然*ST中华A今年1月份发布了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11年实现净利润约为3500万元,不过截至去年三季度末,该公司的股东权益为-17.09亿元,如果单纯靠盈利弥补,需要长达48年的时间才能够实现净资产由负转正。

    *ST宝硕的故事颇为戏剧性,由于历史原因,该公司背负了大量的负债,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仍然是负资产现象最为严重的ST公司,股东权益为-26.46亿元。不过1月份披露的业绩预增公告显示,通过破产重组,*ST宝硕仅2011年可以确定的债务重组收益就高达22亿元。

    目前主板市场有151家ST公司,占到主板公司总数的10.82%,超过了一成的水平,既要避免“一刀切”造成损害投资者利益,又要抑制本无价值的“壳资源”价格虚高。总体来看,推行新的主板退市制度是大势所趋,既有利于遏制投机炒作行为,也有利于促进理性投资理念,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分享: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