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朱剑红 陆娅楠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7日
“从2月18日开始,全国70万家‘三上’企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将在统一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平台上,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国家数据中心或国家认定的省级数据中心报送统计数据。”这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近日向有关企业发出的一封公开信。
这一举措,意味着统计数据生产方式就此变革,中国统计数据迎来“裸奔”元年。
原有统计调查方式分散,统计数据易“打架”
“地方GDP总和为何总比全国的数据高?”“不同部门公布的房价、菜价数据为何会打架?”“工业运行数据能否分类更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人工成本能否统一发布?”……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CPI、GDP等专业统计数据成了百姓常用词汇,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细,对统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面对质疑,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司长汲凤翔日前接受采访时的一番话,道出了部分原因:“我们国家现行的统计调查方式具有一定的分散性特点,主要是以国民经济行业和专业统计为主进行数据搜集和处理,各个专业分别向调查对象采集数据,相对独立地完成统计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工作。这就容易导致统计业务工作的效率不是很高,工作的衔接性也比较差,同时使基层的负担比较重。”
我国对统计调查对象的管理不尽规范。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统计名录库并不统一,有的重复,有的遗漏,还有一些已作出重要经济贡献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服务行业长期未纳入统计目录,甚至个别地方为了统计数据更“好看”而编造了一些虚假企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统一规范要求的深化,传统的统计调查方式不科学、低效率的一面也开始显露。长期以来,国家统计局各个专业司是相对独立地采集原始数据,46个专业、400多张报表、1万多个指标要填报,国家统计报表没有整合。同时,中央及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也有自己的统计需要,纷纷向企业布置统计调查任务。于是,企业需要填报的各种统计调查报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项目交叉、内容重复、指标分散、方法不规范的现象。
市场利益机制多元化影响着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企业需要面对工商、质检、统计、税务等多种报表时,往往是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填写。以至有人戏称,一个企业有N本账,政府部门交几本,老总自己留一本。这不仅降低了数据的真实性,还导致部门间的统计数据时常打架。
目前地方发展思路中存在的“GDP至上”观念,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统计数据的客观程度。我国统计数据是乡、县、市、省层层上报至中央的五级层级体制,在现行的干部考核机制下,数据上报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干扰。
这一道道难关,不仅降低了统计效率,而且也加重了企业和基层统计队伍的负担,中国统计数据的生产过程必须改革!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