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1日
花园塘拆迁户在搬家。
近日,连绵的阴雨终于停了,久违的太阳也小小地露了一下脸,不久前才签好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的一些棚改综合改造地块居民,不约而同地趁着这难得的好天气赶紧搬家。
记者来到建国路,只见郁孤台一边的公房已全部完成搬迁弃房,工人们将道路封闭了半边,正在拆房。那些年代久远的土木结构老屋轻轻一推就“哗啦啦”地倒了下来,不一会儿就拆了一大片,进度很快。一路走去,记者看到白马庙、花园塘等小巷内不时有装载着家具杂物的三轮车或摩托车驶出,更有肩挑手提的拆迁户们结伴走出。走进花园塘那狭小的巷道,只见两旁有不少房屋已人去屋空。社区干部黄桂凤告诉记者,这里的公房户早就签好房屋征收补偿协议了,一些拆迁户早已搬到“阳光·吉泰新城”廉租房小区,现在搬的都是不久前才签好协议的私房户。
走进巷道深处的花园塘9号,记者看到一幢5层的楼房,紧贴着的就是古城墙。一单元一楼的居民董大妈边收拾着家什边告诉记者,得知要拆迁签协议,她赶紧提前一天到签约现场去排队,没想到还是有人比她先到,自己只能排到40多号。“我们那天晚上搭了帐篷。晚上办事处的人送了有四菜一汤的晚饭来。早上还有馒头、鸡蛋、牛奶……总之,我们不觉得辛苦,反倒很开心,政府为我们想得太周到了!”董大妈开心地说。
记者跟着黄桂凤挨家挨户地上门提醒住户们记得关掉水龙头、电器开关,有时搭把手帮着居民提物品上车。记者看到,不少居民家的墙已四处开裂,很多人家都是几个人挤在一起,并搭建了用来储物的小吊柜,就算清掉了大部分家什,也显得狭小不堪。在顶楼的502室,记者见到从外地赶回来搬家的胡大妈。在她家,一推开后阳台的玻璃窗,就可看到蜿蜒的古城墙和蒋经国旧居的楼院。言语中,她对居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有些不舍,但更多的还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满足。“我们一家五口挤在这里,想买新房买不起,现在拆了有得返,听说年后不久就可以分到现成的新房子,真没想到我老了还能住上新房,真要感谢政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绝大多数私房户早早地联系好了安置过渡房,也积极地签约搬家。黄桂凤告诉记者,郁孤台、八境台街区古建筑、古塘、古井和古树是城内为数不多的能展示老城区历史变迁和建筑风格的文物。为切实保护这些历史建筑及文物古迹,相关部门成立了郁孤台、八境台周边区域历史建筑与文物古迹认定小组,确定了保护整治原则,对章贡路和西津路以北及古城墙围合区域进行了调研,对其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进行了评估,最后确认对西津路6号等76栋建筑、丹桂井等8座古井和花园塘、郭家塘进行整体保护。因此,一些承载宋城文化、历史风貌的建筑将得到保留、修缮、整治,而那些没有保护价值的危旧房将被拆除,并按照规划重建一些与该街区风格相匹配的仿古建筑或是绿化带。
“这一带改造后景致一定非常美丽,我们虽然搬了,同样可以回来玩,能住上新房,我们没有遗憾!”退休教师许大爷如是说。(刘寅超 记者喻晓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