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9日
托起深山的希望
吴金秀护送孩子们回家。(资料图片) 廖鸿鹏 摄
吴金秀在为孩子们做午饭。(资料图片) 廖鸿鹏 摄
编者按
为留住村里的教师,她尽己所能照顾好教师们的生活;为能多接送一个孩子安全上学、放学,她起早贪黑,不辞劳苦;30多年来她花在教师和学生身上的钱不下10万元,可自己却在捡着破烂……宁都县小布镇上潮村年逾七旬的吴金秀老人,几十年如一日为山村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她的名字很少有人记得,但“婆婆”的尊称却远飘十里八乡。
山路崎岖,山高林密。远离宁都县城60多公里的小布镇圩镇再往北近20公里,上潮村于海拔1400多米的山谷之间若隐若现。
大爱无疆,大德无量。上潮村年逾七旬的吴金秀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尊师重教的事迹在十里八乡传颂。日前,记者慕名走进大山采访。
真情,留住教师
深山里的上潮小学可以用寒酸来形容,两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三个年级,不到20个学生,三位教师,没食堂、没宿舍是上潮小学的真实写照。
“离开这个边远小山村”成了每一位初来教师的第一想法。
吴金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没进过校门的她害怕村里的孩子像她一样成为“睁眼瞎”,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一”字。30多年前,她误把鼠药拿去喂鸡,队里上百只鸡死亡的深刻教训令她后怕。从那一刻起,她深知文化的重要;从那一刻起,她决定要为村里的教育做点事情。
为了把“园丁”留住,吴金秀付出了太多。
“我在上潮的两年吃住都在‘婆婆’家,她始终把我当做自己的亲孙子看待,给我提供住的地方,无偿为我做饭,冬天给我烧热水,夏天给我挂蚊帐,心烦了开导我……”2008年9月,刚跨出校门的年轻教师赖小荣来到了上潮,从开始待不住,到一年期满后主动申请再留一年,是吴金秀感动了他,“一位七旬老人无偿为我做了这么多,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留下来!”
面对吴金秀的无私帮助,赖小荣心中很是过意不去,不知道以何报答。给钱?给物?“婆婆”的斥责犹在耳边:“你只要把学生教好了,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这朴实的话语从此在赖小荣心中扎下了根,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他带出来的学生平均成绩名列全镇前茅。
2010年秋天,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来自于都的90后女教师封霏和陈咏芳慕“婆婆”之名,结伴而来,把赖小荣替换出村。来到上潮,她们才发现这里的艰苦早已超越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当初的豪言壮志开始打折。
这一切瞒不住心细的吴金秀。
“‘婆婆’把家里最好吃的拿出来了,变戏法似地更换着不同的口味,逢小布圩日,就托人给我们带各种水果。”聊起这些,两人既甜蜜又惭愧,“不出半年,我们已尝遍了这里所有的小吃,我们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既然是家,自有亲情在。去年12月中旬,封霏高烧至39摄氏度,打针效果不佳,为了寻找一剂偏方,“婆婆”拖着患风湿病的双腿在结冰的高山上整整攀爬了一天。回想起来,两个女孩就忍不住掉泪。
几十年来,村里的教师更换了好几拨,可吴金秀始终没变,她把每一位教师都当做自己的儿女,她说:“他们大老远跑到这里教书,千里没带柴,万里没带米,我理应多照顾些。”
“吴金秀‘婆婆’是上潮教育的半边天!她让更多的年轻教师选择上潮并爱上上潮。”小布小学校长邓开生说。
真心,关爱学生
上潮村地无三里平,村民居住分散,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远的离学校有五六公里。因家长外出、农活繁忙等,一些孩子总是一个人背着书包奔走在大山深处。孩子们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问题深深地揪着吴金秀的心。于是,天没亮她在路上,天黑了她还在路上,为的就是多接送一个孩子。
“读三年级以前,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婆婆’在接送我。”如今已是大学生的曾晓林始终不能忘怀吴金秀的护送之恩,隔三差五打电话、逢年过节送问候是他的报答方式。如今,像曾晓林一样走出深山的上潮大学生已近50人,他们都和“婆婆”维持着亲人般的关系。
2008年1月,低温雨雪天气肆虐南方,地处深山、高海拔的上潮村更是雪上加霜,碗口大的松树齐腰折断,水泥电线杆连根拔起,冰挂从屋檐直触地面,路面变成了天然溜冰场。
天灾,阻断了不少孩子的上学路。而此时,正是期末总复习的关键时期,缺课会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吴金秀坐不住了。她想起了草鞋阻滑的功能,立马发动全家人,找来稻草,连夜赶制了十多双草鞋。天一亮,她就拄着拐杖出发了。一路上,衣服湿了,腿摔伤了,可她硬是坚持着把草鞋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回来后,她病倒了,可听到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重新飘荡在耳畔,躺在病床上的“婆婆”感到十分满足。
上潮的环境让许多远离学校的孩子把午饭带到了学校。而一到冬天,深山、高海拔的上潮天气就特别恶劣,寒风肆虐、湿气侵骨。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饭菜冻得就像冰块似的无法下咽,这让很多学生感到上学的可怕。一些家长只有顶着经济压力,把孩子送到几十公里外的镇上寄宿制学校就读。
吴金秀了解情况后,就主动跑到学校,让孩子们把饭菜拿到她家里加热,到吃饭时还准备好热开水供孩子们饮用,帮他们驱除寒意。她还在家里多铺了好多张床,让离家特别远的学生干脆吃住在她家,却从没要过家长一分钱。“婆婆”的义举又让外出的学生回到了村里。
真诚,感动村民
教师留住了,学生懂事了,还得要有村民的支持。
一开始,“婆婆”做的很多事情,有些村民们不理解,不支持,总认为她是在“作秀”。
已在上潮小学待了30多年的温永平教师给“婆婆”粗略算了一笔账:30多年来她花在教师和学生身上的钱不下10万元,这还不算人工钱。
顿时,村里风言四起:
“她用于教师和学生身上的钱哪里来的?”
“她为什么不要报酬?”
“她有那么大方吗?她会不会后面叫我们拿钱?”
每当有风言风语传入耳中时,吴金秀总是一笑而过:“没关系,我只求问心无愧。”
好人应该得到尊重,明白事实真相的教师、学生和部分村民主动站出来了,带着有疑问的村民来到吴金秀家了解情况:
她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吃着最差的饭菜,住着最差的房子,没有任何积蓄,甚至连多余的口粮都没留。
十多年前,她和丈夫靠种田、养猪、养鸡维持;后面十多年,年纪大了,她就捡废品,儿子、儿媳也被她的精神感动了,拿出自己收入的很大部分给予支持。
真相震惊了不明真相的村民。
一些村民背来了米,担来了柴,可吴金秀一概不收;一些村民在农忙时节跑来帮忙,吴金秀硬是算了工钱。
大山不山,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穿透山谷,响彻云霄,飘向广阔的希望之地。(廖海峰 廖鸿鹏 特约记者许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