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7日
养蜂业这一“甜蜜的事业”,江西在全国尚有一定地位与优势,但也和全国其他养蜂大省一样,面临着从业人员老龄化、产业抗风险力差等诸多困扰。如何将这一弱质产业培育成优质产业?
乐平是我省新兴的规模化养蜂基地之一,记者带着问题在乐平市调研,这里多年探索的养蜂业破茧重生之路,也许对全省养蜂人有所借鉴与思考。
一问:如何吸引年轻人从事养蜂业,克服产业后继乏人的隐忧?
关键词:效益高 风险小 收入稳
我省养蜂历史悠久,养蜂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省蜂产品出口占全国的15%,位列前茅。去年,全省养蜂群数和蜂蜜产量列全国第七位。
繁荣的背后,养蜂业的隐忧也着实令人心焦,其中最致命的当数产业后继乏人,从业人员的老龄化趋势明显。来自省农科院的相关调查显示,我省养蜂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51岁。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一边照看孙辈,一边操持家里的田地,兼顾养蜂。
青年不愿养蜂,主要因为追赶花期,必须常年在荒郊野外风餐露宿,不少农村青年吃不了这个苦,宁可到大城市打工。难怪专家惊呼:现在愿意养蜂的青年越来越少了。
果真如此?
在乐平,与业界灰色的忧思基调不同的是,记者看到了一抹振奋人心的亮色。
11月26日,由乐平市蜂业合作社举办的养蜂技术培训班上,最小的养蜂人是年仅18岁的程霞,她已有两年的养蜂经历。70后、80后是主体。合作社负责人李思红自豪地介绍,入社的186名蜂农,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
为什么乐平会有这么多青年放着安稳日子不过,而愿意漂泊在外追花而居?
李思红笑笑说:“你可以随便问问他们一年收入多少。”
27岁的汪先林,个头不过1米6,靠着养蜂追花不仅年收入过十万元,还追回了内蒙古鄂尔多斯身材高挑的俏佳人。今年小两口从外追花回家,一算纯收入达18万元。
汪先林应该算是合作社里的高收入者吧?李思红说,也就达到平均水平吧。同样养200多箱蜂,占志宝今年收入65万元,效益是汪先林的三倍。不服不行,这靠的就是技术,比的就是勤快!
这几年无论市场如何波动、气候如何恶劣,乐平蜂农年人均纯收入始终保持在5至10万元,即使是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大部分蜂农都有盈利。一年有六七个月在外追赶花期,3月中旬外出至9月初,晚的11月下旬回乐平,还有五六个月时间待在家里,吃苦受累也就大半年。相比在外打工,还是不错。养蜂自主创业,技术好一年赚10多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并不困难。
缘何其他地方的养蜂业对青年缺乏吸引力,而乐平“风景这边独好”?省养蜂研究所所长杨琳芬认为,主要原因有四:一是乐平的原蜜销售有稳固的渠道,与武汉大兴蜂业有限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后者提供出口外销的蜂产品,市场较为稳定;二是蜂农经培训养蜂技术较为规范,中草药防病治病等技术的普及,为生产有机蜂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养殖有规模,最少的有100多箱,最多的400多箱;四是养蜂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到位,新入门的有人帮、有人带。
二问:如何摆脱随波逐流的放任状态,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规模化 产业化 重科技
养蜂既不与养殖业争饲料,又不与种植业争水土,只是利用自然界中的百花资源,便可获得蜂蜜、蜂王浆、蜂胶等多种蜂产品。这些产品既是很好的大众化食品,又是名贵的广谱性良药,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国际市场上属紧俏商品。
如此绿色、低碳的产业在多数地方并没有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看待,导致养蜂生产长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很难获得突破性发展。
一些山区的蜂农虽然有一定规模,但因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销路不畅,卖不起价;有的地方因为蜂农老龄化严重,科技普及困难,养蜂延用土办法,产蜜量低,效益不佳;更多的地方只停留在卖原蜜,蜂产品精深加工基本空白,附加值低。
乐平养蜂业的兴起,主要得益于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李思红,他创办的养蜂合作社从最初的亲帮亲、邻带邻,不足10户发展到186户,带动周边县市青年蜂农320多人,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民间组织。合作社有效整合蜂蜜资源,积极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与武汉大兴等龙头企业签订年供800吨无抗生素优质蜂蜜产销合同,这意味着合作社近一半的蜂蜜有了销路,消除了蜂农的后顾之忧,大家可以放心大胆地做大规模,提升品质。领头人李思红是“亚洲优秀养蜂人”、“中国养蜂学会理事”、省劳动模范。
据调查,目前一群蜂一般可年产蜂蜜25至100公斤、蜂王浆0.5至5公斤、蜂花粉1至5公斤、蜂蜡1至2公斤,仅此四项,一群蜂产值约为500至1500元,纯收入约在300至1000元。按照一个家庭蜂场饲养100群蜂,每户养蜂年收益可达3万元以上。而在乐平,因为合作社每年搞两次技术培训,蜂农养一群蜂年可产蜂蜜从几年前的平均80公斤,跃升至120公斤,今年高的达到150公斤。
产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质量也闻名全省乃至全国。在位于乐平市工业园的思红蜂业园,一个现代化无菌蜂产品生产企业已开始生产。从做大型企业的蜂源基地起步,虽然双方互利互惠,合作得非常愉快,但随着合作社养蜂规模的不断壮大,没有自己的品牌和加工基地,总有命运受人掌控的担忧。从去年开始,合作社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履行与大型企业签订的订单,另一方面自己建加工厂,打响“思红”品牌。乐平蜂农的目标:让“思红”牌蜂产品走向世界。
据介绍,合作社从生产源头抓起,编制了蜂产品地方标准和有机蜂产品产地环境标准,建立了质量监控和溯源体系。为了推广绿色养蜂技术,近5年,合作社投入技术培训和奖励资金190万元,研制了替代抗生素的中药品种以及技术措施,严格禁用抗生素药物。2010年,合作社的思红牌蜂产品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并获得“江西省著名商标”和“中国著名品牌”称号。国内知名蜂产品出口企业纷纷向他们伸出“橄榄枝”,订单量年年攀升。
三问:小昆虫能否做成大产业,让青年农民当作毕生追求的事业?
关键词:政策扶持体系 支撑产业提升
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消失,“人类将只能存活4年”。此话并非危言耸听。蜜蜂以其特有的生物学本能,参与大自然生态平衡。世界上已知有16万种由昆虫授粉的显花植物,其中依靠蜜蜂授粉的占85%。
正因如此,相对于蜂产品的营养保健作用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养蜂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更为突出,各国政府都大力扶持并倡导这一产业。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关于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蜜蜂授粉技术规程(试行)》、《蜜蜂检疫规程》等,让养蜂业逐步走出放任自流的状态。更令追花人欣喜的是,蜜蜂的转地运输也可以走绿色通道,一路免过路过桥费。
其次,就消费趋势而言,绿色安全健康是主流。跳出养蜂业来看,利用蜜蜂授粉可以完全取代化学坐果激素的效果,使水稻增产3%-7%、油菜增产19%-37%、棉花增产23%-28%、柑橘增产25%-35%,是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好法子。
就养蜂业本身看,蜂产品消费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按近十年年均增长4%推算,全省4400万人的需求,蜂产品生产量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30%,市场容量巨大。
另外,养蜂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用工省等特点。养100箱蜂,投入两三万元,当年就可收回投资。
可以说,养蜂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甜蜜的事业前景诱人。我省也具备做大做强这一产业的基础和条件。我省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二,蜜粉源植物十分丰富。据省养蜂研究所调查,我省野生蜜源植物有130余种,还有油菜、柑橘、棉花、紫云英、芝麻等大田农作物种,也是丰富的蜜粉源。
目前,我省养蜂业还处于各自为政的战国割据局面。乐平养蜂合作社为了提高蜂群质量,从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引进新品种进行杂交试验。全省唯一的省级蜜蜂育种中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扩繁场布局也需要统筹考虑,良繁体系的建设是产业发展的物质保障,迫在眉睫。
蜂农的组织化程度也有待加强。全省有蜂业合作社180多个,联系蜂农近2万户,但主要在县乡层面,运作欠规范,组织引导能力有限,业界人士呼吁成立一个省级的协会,将合作社、龙头企业、研发机构等统在一起,可以站在更高层面推广国内外先进的养殖、防病技术及蜂具等。而目前我省的蜂业科研与生产,仍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各唱各的调,无法真正服务于蜂农的实际生产。
如何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蜂产品加工水平,培育本土蜂产品知名品牌,提高蜂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重振江西蜂业辉煌必须迈过的坎儿。
本报首席记者鄢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