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7日
编者按:
在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有一尊栩栩如生的雕像, 雕像名叫“马前托孤”,反映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立志报国的红军女战士李美群,毅然将9个月大的女儿托付给婆婆,自己则跨上战马,奔赴前线。
马前托孤:77年前的生离死别
干部群众在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马前托孤”雕像。(资料图片) 特约记者赖福鑫 摄
在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有这样一尊铜质塑像,雕塑表现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历史片断:红军长征前夕,少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长李美群接到立即归队的通知,她把仅9个月大的孩子托付给婆婆,她多想再下马给孩子喂一口奶,多想再亲亲女儿的小脸蛋,然而远处传来敌机隆隆的轰炸声,战马引颈嘶鸣,声声催她重上战场,她狠心在马上抽了一鞭……1979年12月,有关部门在调查李美群烈士的事迹时,找到了这位流落异乡而顽强幸存下来的烈士遗孤。上海雕塑院根据李美群烈士生前的事迹创作了这尊命名为“马前托孤”的塑像,代表了苏区时期千千万万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
1
李美群出生于兴国县城南门一户贫苦农家,母亲一连生了九个女儿,她排行老四,出生还未满月,便被送到长冈乡一个光景略好于李家的农户,养父母把她当儿子看待,送她读了三年的私塾。由于养父养母不幸先后去世,她不得不辍学务农。
1928年12月20日,17岁的李美群参加了兴国暴动。她和姐妹们一样拿起了刀枪闹革命,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她与坝南村的缝衣工人钟延章自由恋爱,结成革命伴侣,双双参加革命工作。钟延章被选为坝南乡雇农工会委员长兼赤卫队长,李美群则当选为坝南乡妇女赤卫队中队长。1929年冬天,她加入了少年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担任了竹坝村少共书记。第二年6月,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30年10月,红军攻克赣西重镇吉安,建立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赣西南和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恐慌。蒋介石在结束新老军阀间的中原大战后,便调动大量军队,对中央苏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并且逐步升级,一次比一次规模大。李美群当即以全部精力投身于反“围剿”的伟大斗争。
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中,李美群在筹粮筹款支援前线的群众大会上向男同志挑战,发动全乡妇女,只用了五六天的时间便筹得银元五六百块。接着,她率领乡妇女赤卫队,奉命前往红白交界的赣县江口、茅店一带,组织妇女充当秘密交通员和侦察员,同时组成运输队,为红军运送弹药、物资和伤员。待反“围剿”胜利结束时,李美群再次受到上级的表彰。
1930年12月,国民党19路军窜犯兴国。当时敌强我弱,为保存革命实力,县委和县苏转移至乡村坚持斗争。李美群组织坝南、洪门一带城郊的妇女成立了“敌军士兵运动委员会”,配合红军游击队向敌军士兵发动宣传攻势,以瓦解敌军。她们常常三五成群假装拔猪草,拾柴火,走亲戚,前往敌军驻地贴标语,散传单。她们还假装卖零食香烟,与敌军士兵接近,用语言挑起他们的思乡想家之情,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李美群读过几年书,加之聪明伶俐,她利用兴国山歌曲调优美,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的特点,将革命道理编成兴国山歌,带领那些口齿伶俐嗓音甜美脆亮的姐妹到兵营附近去引吭高唱:
哎呀哩——
敌军士兵哇你听,
莫给豪绅来卖命。
你们原也做工夫,
天下工农一家人!
哎呀哩——
欢迎敌军当红军,
红军纪律最严明。
长官士兵一个样,
没有人来压迫人!
这些耐心细致的工作果然见到了成效,有的士兵开了小差,有的则拖枪反水。
当时,红军缺乏枪支弹药,李美群的“兵运”小组妇女,一手挎着满篮烧得香喷喷的油炸米馃、米粉鱼丸,一手拎着飘着酒香的酒壶,围着驻兵的街巷脆声叫卖,诱使白军士兵用子弹来换,为红军、游击队筹集了大量的弹药。1931年5月底,白军被赶出了兴国。县委特别嘉奖了李美群和她的“兵运”小组。
1931年6月,李美群调任中共兴国县委妇女部长。不久,她的丈夫钟延章不幸牺牲于第三次反“围剿”的高兴战斗。她闻讯悲痛万分,擦干眼泪,仍带着妇女慰问队,挑着鸡蛋、花生、果品和草鞋,到达高兴战场。她们冒着炮火,送茶送水,到医院驻地招呼伤员,缝补洗刷,得到红军前线总指挥部的传令嘉奖。
2
1932年4月,李美群调任少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长,第二年随机关迁驻宁都县七里村。
李美群在钟延章牺牲后,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1933年夏天与省委组织部干部倪志善相爱,在征得原来的婆婆同意后,他们结了婚。但正值此时,中央号召扩大红军。在一次省委直属单位干部扩红会议上,她第一个站起来,同时代表新婚的丈夫报名当红军。不久,她又回到家里,动员了前夫的哥哥和自己的弟弟李启焕加入了红军的行列。她的弟弟是李家的独苗,母亲生了九胎女儿之后才生他,经她说服,父母高高兴兴送独子上前线。李启焕入伍后编入红三军团第六师十六团特务连,表现很好,多次受到表扬。他的入伍,在扩红运动中影响很大,一时传为佳话。
在扩红运动中,李美群多次受到表彰,兴国广大群众都知道她送夫当红军、劝弟上前线的动人事迹。因此,她走到哪里,哪里的扩红工作就搞得轰轰烈烈。全县很快掀起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先上前方的动人热潮。在这次扩红运动中,兴国全县80%的青壮年都当了红军,先后8万人参军参战,兴国被评为扩大红军模范县。江西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还授予兴国县“全省第一模范”锦旗,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稼祥等领导的通电嘉奖。李美群因为成绩突出,当选为江西省苏维埃第二届执行委员和出席第二次全苏大会的正式代表,并当选为中央候补执委。
1934年1月15日,李美群回到坝南村生下一女孩。这一天是德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儿女,世界无产阶级的著名领袖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1919年被敌人惨杀的殉难日;为纪念这些革命先驱,李美群将女儿取名为“钟全列”,表达她对革命后代的殷切期望。
生下女儿的第三天,李美群即赶赴瑞金沙洲坝参加第二次全苏大会。会后,正值第五次反“围剿”的前夕,中央苏区形势万分危急。李美群回到宁都,即投入紧张的反“围剿”斗争之中。1934年10月中旬,国民党军进攻兴国县城,她利用支前参战的间隙,刚回到家里看望孩子,即接到少共省委要她立即返回省委驻地宁都,接受新的战斗任务的命令。这时她已经得到第二个丈夫倪志善在前线牺牲的消息,孩子是烈士的遗孤。她忍痛将孩子托付给婆婆,然后跨上了少共省委送来的骏马出发。今天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的塑像“马前托孤”表现的正是这一感人情景。
3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李美群与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曾山,省苏主席刘启跃,省军区司令李锡凡等一道,组成江西省游击队,转战在宁都、兴国、永丰、乐安、宜黄的崇山峻岭之间。随着斗争环境的日益险恶,游击队决定化整为零,分散活动,李美群带着一支小分队在宁都小布一带,与敌第94师周旋两个多月。
1935年1月,大雪封山,小分队被敌人困在密林,弹尽粮绝,面临十倍于我的强敌围攻,李美群毫不动摇,直至受伤被俘。
李美群被俘后,由于叛徒的出卖,身份暴露。敌人将她作为重要政治犯押送南昌,投入江西第一监狱。难友中有方志敏的爱人缪敏和中共宜黄县委组织部长万根秀。
李美群自入狱后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一心想的是:干脆利用自己的身份,争取时间,为党工作。她注意到万根秀的牢门前有“寄押”的标记,就鼓励万根秀说:“你千万别怕,他们并没掌握你的真实情况,只要你主动要求审讯,和他们大闹,坚持上诉,他们就拿你没办法,会将你释放。”在她的帮助下,万根秀递交了“上诉书”。控告他们诬害无辜,过了几天,敌人实在拿不出证据,只得将她放了,却判了李美群12年徒刑。
由于敌人严刑拷打,加上狱中恶劣的环境,李美群不幸染上了肺病于1936年病逝于狱中,时年25岁。
4
李美群烈士的孤女钟全列原寄养在兴国县塘石乡上甲村红军残疾军人谢远淇家,因谢远淇的妻子奶水不足,5个月后,同村的红军老战士谢帮仁又主动收养她。红军长征后,苏区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敌人四处搜捕烈士遗孤。谢帮仁夫妻毅然携儿离乡背井,转移到泰和县彭家岭、马市、柳塘等地靠种田、打柴度日,并将钟全列改名为金冬秀。
新中国成立后,钟全列居住在泰和县马市镇柳塘村一个叫小山下的深山里,成为一个普通的以砍柴为生的山村农妇,没有人告诉她母亲是谁。1979年兴国县烈士馆把她接到馆里观看母亲的雕像时,她才第一次知道母亲的光荣事迹,第一次看到母亲的形象,她跪在母亲雕像前放声大哭……从此,每年的清明节,她都要千方百计攒点钱,来兴国看望自己的革命妈妈。
2011年11月4日上午,77岁的钟全列(现名金冬秀)作为全国160万革命烈士的后代代表,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胡玉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