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快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31日
融券余额扩至流通市值10% 融资融券转为常规业务
10月2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简称《办法》),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证券金融公司、沪深交易所、中登公司以及证券公司都在依照《办法》的要求进行相关制度的完善、技术的测试和业务实施方案的准备,待这三项工作准备成熟,并经过联网测试和模拟运转后,就可以推出转融通业务,目前还没有具体时间表。
推出还差三项工作
据该负责人介绍,在转融通业务正式推出之前,还需完成三项工作,目前这三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筹备当中:一是证券金融公司(下称“证金公司”)、交易所、中登公司等有关各方须制定相应的业务规则或实施细则;二是按照目前所涉及的转融通业务模式,证金公司须应用沪深交易所的综合交易系统进行转融通申报、匹配,应用中登公司的账户系统进行划转、保证金托管,三方均需开发建成相应的业务系统或业务处理平台;三是参与转融通业务的出借方和借入方,尤其是可能参与转融通业务的证券公司须完成自身业务实施方案的准备和系统开发。
对于业内猜测的首批开展转融通的券商会有哪几家?上述负责人表示,开展转融通的券商需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和准备情况两方面来考虑。但他也透露,前两批11家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券商因为资本实力强,业务成熟度比较高,有可能会成为首批开展转融通业务的券商。“当然还要取决于公司是否有转融通的需求”该负责人强调。
风控指标较意见稿放宽
记者了解到,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办法》主要做了两方面修改:
一是合理放宽了转融通业务有关风控指标。征求意见稿规定,证券金融公司融出的每种证券余额不得超过该证券可流通市值的5%,充抵保证金的每种证券余额不得超过该证券总市值的10%。有不少意见提出,上述指标过严,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为此,《办法》适当放宽了比例限制,将上述指标由5%和10%分别上调到了10%和15%。
二是明确了证券金融公司的保密义务。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有意见提出,证券金融公司获取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相关信息若涉及证券公司的商业秘密,除用于法定用途外,应当予以保密。《办法》采纳了这一建议,增加了证券金融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对因履行职责而获悉的信息保密的规定。
针对业内关注的何时建立转融通互保基金问题,上述负责人表示:“转融通互保基金会选择在适当时机推出,目前还没有具体考虑”。根据《办法》规定,证券金融公司可以根据化解证券公司违约风险的需要,建立转融通互保基金。转融通互保基金的管理办法,由证券金融公司制定,经证监会批准后实施。
此外,对于转融通会成为大股东变相减持限售股份的通道的担心,该负责人表示,实际上,限售股是不能出借的,因此不会出现此类股份的持有人变相减持问题。
散户需警惕被绞杀
融资融券开闸近一年半,只是让A股市场有了个股的做空机制,转融通的推出将让多空双方力量更加平衡,A股市场卖空时代正式到来。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融资融券发展初期融资的力量大于融券的力量,转融通业务是为了加大融券的力度,使之前不平衡的融资融券业务得到平衡,但融资力度也将加大,因此这是一个偏中性的政策,并非做空的政策。
从国外经验来看,转融通等新业务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市场既有的趋势和运行规律,但在股市整体弱市的背景之下,这项“中性”的政策对投资者信心无疑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50万元以下的小散户来说,由于不能参与融资融券业务,今后将会面临大量融券卖空的风险,当买入的股票遇到股市低迷或者大量融券卖空时,将承受极大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转融通推出后,标的证券的范围和数量都将会大幅提升,一旦个股遭遇利空,也许就不仅仅是一两个跌停了,可能会有更多的跌停,这将让投资者损失惨重。另外,以前炒作小盘股时不用太多资金就能封住涨停板,但转融通推出后,如果炒作时遭遇大量融券卖空,股价当天就有下跌的风险。转融通业务等于机构变相T+0,而散户仍是T+1,这可能会让散户丧失了及时止损的权利。
华泰证券分析师陈慧琴表示,“融资融券配合股指期货,机构资金可做多空选择,双向操作都能获利。但散户因为资金量少、缺乏专业能力等原因,绝大多数仍然要靠低买高卖做差价获利,这令本来就处于弱势的他们遭遇更加不利的境况。”(综合自《证券日报》、《证券市场红周刊》)
链接
什么是转融通?
指证券金融公司将自有或者依法筹集的资金和证券出借给证券公司,以供其办理融资融券业务的经营活动。
证金公司应遵守的风险控制指标:
1净资本与各项风险资本准备之和的比例不得低于100%;
2对单一证券公司转融通的余额,不得超过证券金融公司净资本的50%;
3融出的每种证券余额不得超过该证券上市可流通市值的10%;
4充抵保证金的每种证券余额不得超过该证券总市值的15%。证券金融公司净资本、风险资本准备的计算,参照证监会对证券公司的有关规定执行。证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