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理财频道>> 理财要闻 >> 正文内容

南海文物保护真空:西沙海底文物被洗劫一空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4日

 

南海文物保护真空:西沙海底文物被洗劫一空

海南文物局水下考古队潜水员在西沙海底进行考古作业。黎吉龙 摄

  参与盗捞的不仅有海南当地渔民,还有来自境外的盗捞者。据海南省文物局介绍,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就是有周边国家存在蓄意破坏中国南海水下文化遗存的嫌疑,意在销毁中国有关南海主权的历史证据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赵叶苹、张永峰发自海口 在南海的西沙海域,有些看似是渔船的船只,却不见它们撒网作业,跟正常渔船相比,行踪显得有些诡异。驶进一看,会发现船只甲板上堆着混着泥沙的碎瓷片,还有一些不起眼的瓷碗、瓷瓶。

  他们不是渔民,而是海底文物盗采者。

  海南省文物局日前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披露了有关南海水下文物遭盗掘的情况。今年4月29日,海南文物部门执法人员在海上巡查时,正巧碰到这一幕,给逮了个正着。现场抓获6艘正在盗捞水下文物的小艇,没收9袋共1400多件古代瓷器,一些做工相当精美。不远处停泊的3艘大船见到执法人员后立即作鸟兽散。

  盗捞之后的海底礁盘上,完整文物已然荡然无存,仅留下些凌乱残片。执法人员潜入水底拍摄的这些画面,令人感到痛心。

  西沙是南海美丽富饶的岛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由于珊瑚礁盘密集,有众多古代商船触礁沉没于此,形成了丰富的海底文化遗存。这不仅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价值,更是中华民族世代在南海活动的重要见证。

  自1996年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被海南省潭门镇渔民发现后,“西沙海域有古董”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来自海南省内外甚至境外的许多不法分子及船舶(民),一时间齐聚潭门,或雇佣船员,或亲自下海,以水下爆破、手工挖掘、潜水探摸等手段,大肆非法打捞西沙水下文物。

  西沙海底文物被洗劫一空

  “盗捞者太猖狂了,盗得真干净!”海南省文物局水下文物工作负责人黎吉龙边说边向本报记者展示一些破坏文物的照片。他说,茫茫大海,有时几天都看不到船只来往,我们的文物就是在这样的光天化日之下流失的。

  今年四、五月间,海南省文物局和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共同组织开展2011年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巡查和文物执法督查工作。巡查的结果触目惊心,此次共巡查了西沙48处水下文化遗存,发现盗掘面积占遗存面积50%以上的有26处,有些沉船遗址中心区域已被盗掘一空。其中,“盘石屿1号”沉船遗址已被严重盗捞;去年发现元青花的“石屿2号”沉船遗址也被盗捞严重,部分区域可见明显的反复盗捞痕迹;“盘石屿1号”、“2号”沉船遗址,“华光礁4号”沉船遗址,“石屿2号”、“3号”沉船遗址,“北礁4号”沉船遗址,银屿新发现的所有沉船遗址和遗物点,中心区域基本已被盗掘一空。

  考古队员在浪花礁发现许多明显带有人工痕迹的深坑。据介绍,这是盗捞者利用小艇的螺旋桨找寻瓷片留下的,这种方式对水下遗珍造成了致命性毁坏,是不留后路的疯狂盗掘。据统计,这48处水下文化遗存中,破坏程度超过80%的占10%,破坏程度低于80%、超过50%的占42%,破坏程度低于50%、超过30%的占10%,破坏程度低于30%的占38%。

  黎吉龙回忆说,2009年上半年,他们的水下考古队历时20天,行程超过1000海里,潜水作业累计2万分钟,采集到的575件文物标本中,只有3件是完整的瓷器。这与12年前的水下考古发现形成强烈反差。

  12年前,水下考古发现了1500件种类丰富的宋元青瓷、影青、白瓷,明清的青花等造型精美、图案绚丽的水下文物,但12年后的今天,所采集到文物鲜有精美纹饰,也没有那时丰富多变的器型。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责任编辑:赵叶苹、张永峰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