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7日
一批创新型企业正逐步成为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龙头,这是我省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两年来最让人振奋的景象之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共有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32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型企业7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20家,基本涵盖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
自主创新赢得话语权
近两年,泰豪集团在技术创新投入,尤其是产品研发的投入上可谓“挥金如土”:累计投入研发经费3.8亿元,2010年利用自有知识产权完成新产品75项,其中国内领先21项、国内先进14项。
高投入获得了高回报。如今,泰豪的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增长,电源产品广泛应用于青藏铁路、“鸟巢”、中海油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部分产品列为国家电网应急保护电源;产品批量出口美国、欧盟、中东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实现出口创汇7000多万美元。
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主体是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大集团和优势高新技术企业。工程实施两年来,我省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据初步统计,2010年,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产业销售收入207亿元,经税务部门确认的研发费用达5.96亿元,减免税额1.05亿元。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399项,其中发明专利200项,占专利总数的14.3%,显示了强劲的企业自主创新实力。
我省企业“挑大梁”“唱主角”,赢得了市场话语权,甚至参与到行业国家标准的制定。目前,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主持国标制修订5项,参与国标、行标制修订17项。江铜集团公司主持修订国标2项、行标1项,参与修订国标2项和行标8项。
“四率”水平稳步提高
采访江铜集团时,这个企业刚刚实现销售收入1018亿元,成为江西历史上首个过千亿元的企业。
走进厂区、矿区,处处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碧水长流,俨然一座座大型生态公园。在这里,尾矿用来制砖、烟气用来制酸、余热用来发电、矿渣重新进入选矿流程,剩余部分则卖到水泥厂……
由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节约能源,江铜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余热通通被“吃干榨尽”,也使得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率、资金利用率和资源能源利用率逐年大幅增加,“四率”水平领先于国内铜行业。
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两年间,我省不断加强工业企业“四率”考核,鼓励企业苦练内功,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节能降耗和节能减排,打造出各具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形成和壮大了一批“四率”在全国同行业领先的优势企业。
以省政府重点调度的50家创新型企业为例,在201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有43家企业同比有所提高,昌河航空工业公司、江铜集团、南昌弘益科技公司等26家企业同比增长10%以上;人均创利率有46家企业同比提高,江中药业公司等25家企业同比增长10%以上;资金利润率有42家企业同比有所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有39家企业同比呈下降趋势。
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
在汇仁集团,记者注意到,汇仁将自己的研发基地移至有“中国药谷”之称的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投资1亿元建立起研发“大本营”。汇仁集团研发总监梅琳华表示:此举是为了依靠上海的市场、信息、人才、科研优势,实现“研发机制市场化、科学资源社会化、科研成果商品化”。
如今,汇仁率先采用国内领先的中药提取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中药提取物;率先将微波真空干燥、灭菌技术应用于大生产;率先将国际领先的膜分离技术用于工业化生产,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肾宝片、女金胶囊、多潘立酮分散片等产品,在2008年至2010年开始试销并上市,就实现产值3亿元,在相应产品年度产值中占比由10.9%提高到23.8%。
汇仁集团把研发建立在市场需求之上而进行的产学研合作,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以来,我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规模产业化形成“燎原之势”。今年上半年,全省50家创新型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21.6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3%;实现新产品销售利润15.8亿元,占总利润的19.8%。
本报记者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