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芳艳 邓雄鹰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09日
自保监会去年年底出台《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到9月,保险资金不动产投资开闸正好一年。
近日保险同业召开内部研讨会,热议不动产投资进展,近一年来保险公司相继涉足养老地产、保障房投资,同时在商业地产上多有斩获。近日,中国平安获保监会不动产投资牌照,获得了在监管规定额度内自主投资的通行证。据测算,其可用于不动产投资的规模高达762亿元。
不过一年前市场预计,理论上险资可投资不动产的资金可达近5000亿元,但保险公司同业交流却发现,实际上近一年险资不动产投资处于胶着状态。
“不温不火,并没有大跃进。”一家保险公司人士表示。
细究各种不同类型不动产投资,险资均遭遇一定挑战。记者调查发现,人口老龄化带来养老地产巨大商机,但由于获取土地过程存在多方博弈,以及养老产业盈利前景难测,目前仍大多是纸上谈兵。
而一些险资开始试水进军保障房建设,但在加息周期,产品投资收益率偏低困境显现,近期类似投资于北京保障房建设前期土地供应资金的“蓝德计划”,已出现募资难题。
此外,险资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办公、商用不动产或者自用不动产由于土地价格高涨,在经济波动加大背景下,保险公司犹如火中取栗。浙商财险今年高价拿地后戏剧性退地就是一个例子。
“保险投资不动产,仍略显生涩。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需要时间,专业地产投资人才储备不足,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完全明确等,都制约了部分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的积极性。”上述保险公司人士称,今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深化对地产影响重大,更使得保险公司走得步步惊心。
数位知名券商保险分析师分析认为,近1-2 年险资不动产投资仍将以试探性投资为主。
【上篇】 养老地产开局:土地博弈
泰康人寿、合众人寿、新华人寿、中国人寿、中国太保等已开始探索投资养老地产。但与各保险公司描述的宏伟蓝图相比,大多数保险公司投资进展缓慢。
据记者了解,目前合众人寿在武汉的项目已完成征地,泰康人寿在北京项目与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并得到监管机关批准正式实施。除此之外,大多数保险公司项目都未拿到土地,更难谈开工建设。
例如,在欲打造生态养老社区的上海崇明岛,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等与政府洽谈,但至今还未有保险公司成功圈地。
1. “夕阳蛋糕”
“从长远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带来巨大的商机,养老地产是保险公司未来投资的蓝海。”一家保险公司高管表示,从资金运用角度看,保险负债期限长,保单期限可长达30-40年,但投资品种期限短,例如债券期限多则十年。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相当于投资了长期企业债券,是解决保险公司资产负债不匹配的有效途径。
此外,养老社区向上衔接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和养老保险等产品,推动保险产品的创新,同时带动下游的老年医学、护理服务、老年科技产品等产业,能够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寿险产业链。
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陈东升最显野心。2009年11月,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准泰康人寿的第一个养老社区投资试点项目,被业界视为“具有全国性的示范效应”。
2010年3月26日,泰康成立全资子公司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22亿元,再次抢先成为保险业首家养老社区投资实体。6月,“泰康养老股权投资计划”获保监会批准试点,首个试点地拟选北京昌平区。
据媒体报道,泰康之后购置了小汤山温泉乡的2000亩地,第一家泰康养老社区预计将于2013年至2014年建成。
泰康相关人士称,目前该项目已经与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正稳步推进。
对此,陈东升对未来运营已建立初步的设想,“首期试点,我们将投入40亿
元用于北京郊区养老社区的建设,建成后不予出售,而是用于长期经营。未来4年左右时间内,泰康人寿计划在此建成约1万张养老床位、大规模、全功能、高品质服务的现代养老社区,发展包括医疗保健、康疗养生、文化休闲等在内的新型健康养老产业。
与泰康相似,曾浸淫地产界多年的合众人寿董事长戴皓对养老地产也情有独钟,2010年底,“合众人寿健康社区”落户湖北武汉蔡甸区,据媒体报道,该项目预计投资150亿元,首期动工面积约800亩,未来还将逐步扩大规划,湖北蔡甸区政府也为之预留好整体规划。
戴皓在参加今年两会时透露,争取在今年底前动工,首期工程可能需要2-3年完成。
此外,包括新华人寿、中国人寿、中国太保等众多保险公司都传出进军养老地产的消息。
一位保险公司人士透露,上海崇明岛有意打造生态养老社区,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等保险公司都在密切与政府接触。
“我们提出的生态养老概念,与政府几乎是一拍即合。”上述保险公司人士笑称。
2. 土地玄机
但与宏伟规划相比,保险公司投资养老地产实际进展非常缓慢。
“除了合众人寿总部在武汉,与政府关系好,能够顺利拿到土地外,其他保险公司大多数还未真正拿到地。”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透露,除个别项目正在开发外,多数保险公司养老地产方案仅在调研或立项阶段,何时竣工、营业更是无从谈起。
上述人士称,最关键的因素是保险公司开发养老地产,获取土地过程相对复杂,“大家都还没在上海崇明岛拿到土地,现在还只是与政府、一级土地开发机构洽谈。”
各方对于养老产业的盈利模式各执一词,尤其是在获得土地的方式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泰康人寿相关人士表示,养老社区的用地是多功能用地,根据建设内容的不同,包括医疗卫生用地、福利用地、公建用地等多种类型。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土地出让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较为公益性质的养老产业土地的出让、投资、建设等给政府带来的收益不高,因此政府对养老产业的发展关注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老产业的发展。”戴皓曾提议。
一家寿险公司相关人士认为,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获得稳定回报的不确定性非常大,如果政府用低价将土地出让给保险公司,至少可以通过土地收益保证初期的盈利,至于后期的建设阶段,养老社区的盈利模式还在摸索阶段。
因此保险公司对地价成本尤为关注,希望政府能够给予一定地价优惠支持。
“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是社会公益事业,需长期持有经营,其社会效益占主要方面,经营收入偏低且保险资金监管力度较大,如通过竞价基本上很难拿到地,因此建议用于养老产业的土地取得或可采取非招拍挂形式,以确保保险资金的有效投资。”戴皓曾表示。
但一位房地产公司人士称,养老地产既然是盈利性质,应该采取招拍挂方式。
“如果抢购土地,变成圈地行为,反而变为炒地炒房。”一位保险监管人士担心。
另一大难题则是盈利模式拷问。目前大多数民营的养老机构都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而按照目前保监会对投资养老地产的相关政策,养老地产只能出租,不能出售,因此其前期投资大,现金流回收期限长,不确定性风险突出。
戴皓曾建议,将养老地产与养老保险产品嫁接,一方面养老保险客户可以成为养老地产的潜在客户群,另一方面保险业务可以在养老社区投资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例如,原有养老保险客户退休后可以直接进入保险公司投资的养老社区,保险公司可以不再向其返还到期养老金,而是将到期养老保险直接转至其养老社区,这意味着保险业可通存通兑、实物给付和资金沉淀能力的扩张。
“产品创新难度不会太大,最根本的还是行业配套政策法规尚需进一步完善。”上述保险集团高管称。
泰康人寿相关人士亦称这是目前保险投资养老地产最大的挑战之一。近年国家出台了大量关于养老保障、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但是,由于是新兴行业,在老年护理相关法律责任界定、行业准入标准、服务运营质量控制标准、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养老地产还是太复杂,短期内我们不太可能会去投资。”一家寿险公司首席投资官坦言,他们曾去武汉考察养老地产,但最终望而却步。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