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要闻 >> 正文内容

“十一”黄金周市场火爆 节日效应最大化尚需时日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胡萍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08日

    “十一”过后,“折扣机票陆续复出,同样一条旅行线路报价对折……”听到这样的“便宜”事,你有没有后悔长假七天没有在家“宅”着?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十人中有八人都表示“不会后悔”,就职于北京某科研机构的沈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长假期间“一票难求”“一桌难求”已成为常态,但丝毫不能阻挡人们出行的热情。各地充分利用黄金周平台,使长假成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热闹的节日过后,如何能让我们的长假过得更从容,如何能让假日经济效益最大化才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假日旅游热:高价难挡游客脚步

    每年长假都是旅游的井喷期,由于需求持续旺盛,旅游价格也现“水涨船高”之势。相关数据表明,今年“十一”黄金周,国内长线游、出境游价格普遍上涨,涨幅超过20%,周边游价格涨幅超过10%。

    记者又以游客身份咨询了北京中旅。以从北京出发到云南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的双飞线路为例,9月30日至10月3日报价是:散拼纯玩团4200元/人,购物团3980元/人,小孩2860元/人,且北京成团的已经报满;10月4日及以后出发的当地散拼团,降价300元至400元;10月中旬当地散拼团则会降至每人2000元左右,价格便宜近一半。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还是建议您选择节后出行,那时相对淡季,人不多价格也合适。”中旅的这位销售人员中肯地说道。然而,对于这样的建议,大多数人只能表示遗憾了。“除了休年假,只有黄金周全家才能把假凑一块,而且不会耽误孩子上课。”沈先生说,所以尽管深知长假期间的旅游线路报价比平日要高,他们一家还是启动了长假旅行计划。

    全国假日办的信息通报也证明“游客出游热情依然不减,旅游需求旺盛”:“十一”黄金周第6天,城市周边游等中短途旅游依然火热,在部分城市旅游节庆活动的助推下,旅游市场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接待游客增长幅度为最大的一日。截至10月6日晚17时,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共接待游客309.98万人次,同比增长13.5%;门票收入14187.17万元,同比增长9.45%。

    提升消费质量:变“价格战”为“服务战”

    又一次长假过后,“旅游”“人数”“进账”往往是各地盘点的对象,如武汉商家两天吸金27亿元;上海市60余家重点商场“十一”前3天共实现销售收入10.35亿元,同比增长26.2%;四川省12家重点零售企业前4天销售额日均约亿元,同比增长约18%。

    在这些繁荣的数据背后,还有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各商家、各地方从比价格到比服务,从重数量到重质量,充分利用黄金周平台做足了假日经济的文章。谢先生就认为自己在国庆期间“拣了个便宜”,他“五一”时就看中一台抽油烟机,活动价为1980元,到了“十一”价格为1600元,于是果断出手。更让他高兴的不光是价格便宜,安装也很及时。以往“特价难寻、明码不实价、安装猫腻多”等消费者不省心的事,谢先生一样也没碰上。记者走访部分电器城发现,以往狂轰滥炸式的促销少了,明码实价使得消费者买得更放心。事实上,自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消协在今年“3·15”前夕推出明码实价的承诺活动后,多家知名企业联手推出《明码实价自律承诺》,倡议商家坚持明码实价,谢绝讨价还价。

    在旅游景区,各地方在门票经济之余思路更开阔了。“十一”期间适逢重阳节,各地针对老年游客推出门票优惠措施,并组织开展与此相关的主题活动,大大激发了游客的出游欲望。在湖北武汉的著名景点黄鹤楼,有一部直通到顶的“70岁以上老人及残障人士专用电梯”,景区开设的新大门配套有大型生态立体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及售票中心,不管是自驾还是乘坐公共交通,游客进入景区更为方便,大大提升了景区形象及服务质量。

    下一次期盼:假日消费更有持续性

    一位家电卖场的促销员告诉记者,“十一”过后公司正在制定新的举措,以最大限度促使家电市场下半年的繁荣。事实上,井喷式的消费,对于个人财力及整个社会的供应和消费能力都是一场考验。而每一次假日经济后,如何让我们的节日过得更从容,如何让假日经济效益最大化都是必然讨论的话题。

    专家表示,很多问题因黄金周而放大,如带薪休假制度不完善导致出游时间过于集中,旅游产业的发展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等。因此休假制度应进一步完善,同时政府也应当加强引导,号召消费更加理性,把集中式消费平摊到平日或其余的节假日中,这样也有利于消费者接受更好的服务和产品。还有业内人士预计,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元旦、春节等节日或将形成合力,成为有延续性的“消费季”,以共同带动消费市场的进一步繁荣。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李华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