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银行 >> 正文内容

全球各大央行重压在身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25日

  最新出炉的数据不断发出全球经济正在逐步改善的信号。然而,全球各大央行行长们并未据此认为其肩头重担有所减轻,其依然对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保持着谨慎心态。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之下,全球经济已经触底,但未来全球货币政策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各大央行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无法“掉以轻心”,另一方面通胀风险也无法小视。

  经济增长仍是主要关注点

  上周五,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当其听到经济已经恢复正常的观点时,感到“有点不自在”。特里谢说,“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应当尽可能地保持积极态度。”而在上周六,特里谢再次表示,各大央行必须尽其所能防止经济危机的再次发生。“现在我们看到一些实体经济开始走出‘自由落体’式衰退的迹象”,但这并非意味着未来的复苏之路不会充满崎岖,央行可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忘记防止经济危机再次发生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看法与特里谢类似。伯南克日前警告说,“最初的经济复苏可能相对迟缓。”如果没有各大央行采取的激进和相互协调的行动,这场经济衰退的影响将会更恶劣。伯南克还表示,“尽管我们已经度过了最恶劣的阶段,但是困难和挑战依旧存在,各大央行必须携手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上继续努力。”

  “面对此次经济危机,全球主要中央银行都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应对。从过去一段时间全球经济、金融的走势看,这种宽松货币政策有效地阻断了衰退的加深和危机的进一步传染,也给经济、金融的企稳和恢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曾刚表示,各大央行采取的大幅减息和大量注入流动性的举措,对经济的企稳起到了关键作用。曾刚表示,总体上看,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日本、欧洲以及英国的利率都已经调低到历史最低水平,几乎已没有进一步下行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数量型货币政策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当然,在目前的阶段,经济已大体触底,更为宽松的政策并不必要。但从另一方面看,全球经济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回升迹象,因此,各大央行都采取了观望态度,并不急于从刺激经济的角色中退出。全球经济复苏可能是一条缓慢、持久的道路。

  通胀风险不可忽视

  为了抵御经济危机,全球各大经济体除了大幅减息之外,还向经济注入了数以万亿计的资金。有专家表示,对于各大央行来说,如何使市场在政府廉价资金的问题上“断奶”,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美国国会预算草案前任官员鲁道夫·沛涅表示,如果全球经济复苏是疲弱的,各国政府显然不得不在刺激经济方面“严阵以待”,但大量流动性又使得通胀担忧成为经济保持长期增长的“隐忧”,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所有的政策都会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必然也会带来潜在的通胀风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曾刚说,不过,在经济衰退风险较大的时期,各大央行利弊衡量,用一定的通胀风险去换取经济的企稳完全是必要的,但随着经济衰退风险的逐渐减小,有必要逐步加大对通胀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在经济企稳之后,过剩的资金可能将迅速地扑向市场,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和商品价格飙升。因而对货币政策操作而言,有必要提前研究宽松货币政策的转向问题,及早制定反映经济复苏程度的参考指标,一旦这些指标达到既定水平,就应迅速调整政策方向。

  “当然,目前我们还很难准确预测出具体的政策转向时点。”曾刚认为,目前困扰各国央行货币政策走势的主要问题仍然在于如何精确判断实体经济的下一步走势。目前的经济数据好坏不一。单从经济增长数据看,主要经济体经济下滑的势头都已开始减弱,并有企稳回升的迹象。但从就业情况看,各国的情况还不乐观,而且,居民、企业对未来的信心依然不稳定,市场波动仍然相当剧烈。

  “货币政策转向的主要依据是实体经济回升的基础全面好转,但如何判断这种全面好转的出现,始终是个问题。”曾刚说,如果全球经济复苏呈L形走势,则意味着在经济增速以及就业水平大大低于危机前水平的时候,政策当局就应该开始宏观政策的转向和调高利率的操作。不过,这显然不仅仅是一个货币政策判断的问题,可能多少还会受到来自于政治层面的各种干扰和影响。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