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8日
“卜谷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立在自己采访的基础之上。”在卜谷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研讨会上,著名评论家贺绍俊这样对记者说。他认为,今天类似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品很多,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我们对这段红色历史全面了解了,事实上,卜谷的创作告诉我们,我们对这段历史很多更加深层次的东西有待作家、艺术家去挖掘。
贺绍俊说,这种深层次的东西可能藏在民间,藏在革命历史的策源地。因为这是书写历史的一般规律。历史往往是成功者书写的历史,可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更多地关注最后的成功者,大量的默默无闻的、大量的为革命作出牺牲的、特别是大量的被历史遗忘了的人易被人们忽略。他认为卜谷总体上在让我们对历史更加了解,他的创作态度带有点敬畏之心,就是后辈后来人对这种革命奋斗怀着敬畏之心去面对。有了这种敬畏之心,才会看到其中的价值所在。假如没有这种敬畏之心,我们就会常常只看到革命残酷的东西。卜谷是革命的后代,他对革命怀有敬畏之心,在做传承革命精神的事情,他的血液里流的是革命的血液。
贺绍俊说,他还是在中学读书时曾经走到井冈山,走到瑞金,这段经历让他刻骨铭心。这次重来赣州,他觉得赣州是座充满希望的、新兴的城市,公路非常宽,建筑非常新,是个非常有朝气的城市。他说,赣州在革命历史阶段地位独特,这对旅游资源的开发非常有帮助,但是不管如何开发,都不应是纯商业的,应该寻求一种既能宏扬红色历史传统,真正挖掘它的历史价值,又能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他建议赣南作家既要坚守住,又要走出去,面对文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去吸收外来的思想,用新思想去审视赣南这座红色宝库,丰富红色资源的遗产,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可能有所创造。当然,坚守并不意味着守旧,必须是创造性地坚守,不光要看到赣南,还要看到江西、全国甚至全世界。
■背景资料
贺绍俊,男,1951年9月16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曾任文艺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长年从事文学批评活动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版的著作有:《文学批评学》(与人合著)、《文学中的性爱描写》(与人合著)、《鲁迅与读书》、《还在文化荆棘地》等。撰写理论评论文章近百万字,分别发表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文艺报》、《文汇报》等全国性报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