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赣州社会新闻 >> 正文内容

让赣州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质

来源: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0日

■报告摘要

注重城市的差异性定位、功能性区分和个性特色,打造高品质、可识别城市。保护开发历史街区、客家围屋、七里窑、宋城等文化古迹,延续城市记忆,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质。

 

赣州宋代古城墙。(资料图片)

●文博工作者尚守庆: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宋城博物馆”,宋城文化是赣州这座城市文化的重要文脉。老城区,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这些都是宋城文化的载体,它们所承载的一是古城记忆历史文化的延续,二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个性和特质。

赣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况却不容乐观。现况一:消失严重。尤其是老城区更加严重,老街骑楼、水塘正在消失,古街古巷也被高楼大厦“蚕食”,赣州宋城的历史原貌难以风光再现;现况二:赣州的名胜古迹、景点,现在大部分还是孤立的景点,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做大做强。现况三:历史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延展,以赣州文庙为例,作为“江南四大孔庙之一”,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和文化内涵也没有展现出来。

虽然目前保护和利用还存在种种问题,但如果从现在开始加大保护力度,还为时不晚。如何做好古文化保护,建议可从以下几点着手:今后在老城区内规避不合理的规划,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在对古建筑修缮时则避免把现代特征明显的元素用上去,应保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建议老城区内尽量少盖高楼,少搞开发。拆老建筑然后建高楼会加重老城区内排水系统的负担,严重的话可能会造成城区内涝。希望强化 “赣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今后老城区新建还是拆旧,都应该严格依照《文物法》执行;各个职能部门要分工清晰,避免让外行人做内行事,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应该由专业部门来管理,否则很难真正做好保护工作;招贤纳士,把文物专业人才请进来,把愿意做大做强赣州大文化产业的能人请进来。

希望市委、市政府加大对赣南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用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把老城区重点文物古迹的亮点推介出去。保护和利用是最好的开发。赣州要有新发展,更要保护好老城区,不应只顾短期利益,而应着眼长远。未来的新赣州,应是“人为本、水为脉、古为魂”。

●市民张先生: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当地历史文物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的现象。如果不保护当地的文化古迹而进行城市建设,那么若干年后不少城市都无特色可言。我到过开封、西安等不少城市,当地特有的古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那些城市都保存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古迹。我们赣州保存完好的古城墙是赣州的骄傲,还有八境台、郁孤台、文庙等建筑以及灶儿巷等历史街区都是我们的城市特色,保护和开发利用好这些“宝宝”,赣州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市民熊先生:保护古文化古建筑,这是好事,我深表赞同。就拿老房子来说,首先,是住得舒服,冬暖夏凉;其次,邻里之间走得近,经常串门,关系和睦,而不是住在“石头森林”中,人与人之间感情淡漠;再次,老房子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我们对它有很深的眷恋和浓厚的情感,政府部门应该做好规划。当然,这涉及大笔的资金投入,政府应下定决心,把工作落到实处。而且,保护工作要有延续性,应避免像之前的一些保护项目,开了个头,就卡在那,这样达不到效果也没有效益。

(记者李鹏 特约记者何凤琴 实习生程红芬)

来源:赣州晚报

责任编辑:李鹏 特约记者何凤琴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