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9日
编者按:一段时间以来,我市中心城区一些地方垃圾遍布,交通拥堵不堪,群众对此意见不小。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把中心城区“治脏、治乱、治堵”(以下简称“三治”)作为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动员全社会力量打一场市容环境整治的攻坚战。半年多时间来,“三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从即日起,《赣南日报》推出系列报道,全方位报道中心城区“三治”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将采访有关部门、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市民和社区干部,请他们对城区“三治”建言献策。
中心城区“三治”:共同谱写的“民歌”大合唱
□记者徐金侦 特约记者朱华荣
近日,赣州市新型公交车与章江新区高楼绘成秀丽的城市风景。今年4月,赣州市更换了一批老旧公交车,并增开多条快速公交线路。如今,越来越多漂亮舒适的新型公交车贯穿于中心城区,为公众出行提供便利。 见习记者郭芷汇 摄
今年年初,赣州中心城区打响了“治脏、治乱、治堵”攻坚战。近日,记者看城区、走单位、访市民,亲身体验和感受 “三治”带来的新变化。
政风变了: 竭力为民办实事
赣州市红旗大道6号居民小区化粪池堵塞,导致小区大门口污水横流,该小区偏偏又无物业管理,问题总得不到解决。市民将事情反映到市“三治”办,市领导现场办公,立即落实经费10余万元,同时,指定市政养护处负责实施改造,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周边居民拍手称赞:“‘三治’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实事。”
据悉,“三治”活动开展以来,类似的好事、实事有不少。为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市财政出资3870万元购置100台公交车;为解决市民停车难问题,有关部门在中心城区施划泊位3620个。为改善市民出行交通,加快了城区3个出入口道路建设和打通11条“断头路”。在古城墙步行道、文清路等15条路段新装街道果壳箱900个,在赣州开发区各街道增设果壳箱1100个。市城管部门在整治马路摊点的同时,既管好“市容”,又不忘兼顾民生,正在设置95处摊点疏导点(区),现已完成62处疏导点(区)画线工作,安置摊点541个,可解决部分失地、下岗、残疾、失业和生活贫困人员的生计问题。
作风变了:辛苦为民当公仆
问及许多干部在“三治”中的感受,听到最多的就是“压力大”“工作累”。在“三治”中,相关部门纷纷把城市“治脏、治乱、治堵”与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结合起来,以历练干部队伍作风促城市经济发展提速、提质、提效。“流汗流血抓整治。”一个城管队员的话语,道出了城市管理的艰辛,也道出了全市“三治”干部作风的转变。在中心城区,细心的市民都能看到领导亲自带着队伍给市民现场解决问题;在交通拥堵路口,不管是路面的还是后勤保障的警察都在共同疏导着交通;在繁华路段上,城管队员和干部们在一起劝导占道经营户;在小区,社区干部带头和住户一起清理垃圾……在“三治”中,干部变得更加勤快,变得更加有公仆意识了,一批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干部脱颖而出。
1月15日拍摄的赣州市虔东大道赣州汽车客运东站路段出租车随意泊车揽客的乱象。见习记者郭芷汇 摄
8月22日拍摄的赣州市虔东大道赣州汽车东站路段。经过整治后,该路段交通情况得到极大改善。见习记者郭芷汇 摄
环境变了:动员全民来参与
“三治”注重发挥市民的主体作用。报纸、电视、广播纷纷开辟“三治”专栏,对脏、乱、差现象进行曝光,把城市管理问题和部门工作置于广大市民的监督之下。在监督职能部门的同时,广大市民还直接参与到“三治”中来,在每月最后一周周五的“全民卫生日”,广大市民和市属、驻市单位职工积极整治责任区内的环境卫生;市房管局向各物业公司下发通知,每月对实施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进行一次环境卫生评比;团市委牵头成立了“银发志愿者服务队”,倡导文明和谐的城市文化;市城管局大力落实“门前三包”制度,逐户上门与临街单位业主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昔日最拥堵混乱的卫府里市场小摊点少了,三康庙市场周边秩序更好了,章江北大道停车井然有序了,很多小区不再脏乱了。“三治”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市民关心人居环境、关注城市家园的热情。
3月28日,赣州市章江大桥附近一处卫生死角堆满了建筑垃圾,与周围整洁的环境格格不入。见习记者郭芷汇 摄
8月25日,昔日的卫生死角经过治理后变得干净整洁。见习记者郭芷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