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要闻 >> 正文内容

合肥市分拆巢湖背后

来源:《锦绣》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3日

    由于距离的限制,合肥在建立与长江三角洲的联系方面,比芜湖、马鞍山、铜陵更困难,如果不能适当应对,合肥在华东地区甚至安徽省的经济地位可能会被其他城市取代或者超越。怎么办?

  2010年,安徽省合肥市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人均GDP达到15000美元,并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十名。到2020年,合肥人口规模将达1000万。

  这一目标让很多人大吃一惊:这也过于浪漫了吧!——毕竟,合肥现在的人均GDP只有5000美元。

  然而风刚刚吹过,雨就下来了。2011年8月,更为戏剧性的消息传出:安徽省巢湖市将被一拆为三,分别并入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据信,安徽省已收到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并召开了省内专项会议。按照计划,9月份将完成合并的初步工作。当下工作重点,无疑是公务员的安置问题。

  经此调整,合肥市辖县区数量将增加到10个以上(一说六安的部分区域也将划归合肥),城市空间、经济体量大幅增加。在皖江城市带上,一个“区域性特大城市”呼之欲出。

  很多人并不知道,为了这一天,合肥市、安徽省已经努力了整整十年。

  聚散两难

  合肥是一个湿润的工业城市,水源充足,万民身受。据说,刘少奇等人在1949年后曾提议将安徽省会设在芜湖或安庆,但最终榷用合肥,足见合肥环境容量巨大,望重一时。

  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这座江淮名城的生存空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钳制。由于“首位度”偏低,合肥难以带动皖江一带的发展,以致安徽区域经济布局支离破碎,原有的市场正在被外省分割。

  安徽比邻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是惟一与上海、浙江和江苏都交界的省份。近年来,安徽的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GDP已经突破12000亿元,迈入中国省份的万亿元俱乐部,但是,由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基数巨大,同安徽之间的绝对差距依然不断扩大。合肥与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经济增长速度或许更高,但相对位置不升反降,明显处于下风。

  安徽省政府参事王傲兰分析认为,经济总量小直接降低了全省资源的集聚效应,“此外,经济结构调整促使企业重新选择城市,造成企业的流动,这对安徽发展也是不利的。区域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未来的经济、人口重心必然会由内陆向沿海转移,这样一来也就逼迫企业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转移,而很少向安徽转移。”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王傲兰所担心的现象有所缓解。由于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增加,长三角的企业开始向安徽大量转移。但是在这一规划中,合肥、芜湖被确立为“双核”,芜湖在争夺长三角资源上也是当仁不让。它正与马鞍山一道,加强“芜马同城化”,密切与南京都市圈的合作,希望利用沿江港口优势和深水岸线资源,重点承接发展汽车、钢铁、化工、建材、文化创意等产业。

  这显然不利于合肥“首位度”的提升。

  市场的马达早已充满安徽的每一个港口。如果从长计议,皖北的淮北与宿州两市,理应进入徐州都市圈——江苏省内也有建议将“徐州都市圈”改称为“徐州淮北城市群”。皖东的滁州与天长,必然要被南京牵引。目前,许多安徽城市出现了区外联系增长远远大过区内联系的现象,比如马鞍山在社会消费等方面已经同南京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强度远远超过了同合肥的联系,每天都有来自南京大商场的班车,把马鞍山人源源不断地拉到南京购物。

  省域周边其他大城市虎视眈眈,省内其他中心城市的上升,使合肥作为安徽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市场与腹地不断缩小,发展空间受阻。如果没有应对之策,南京的势力范围有可能进一步延伸至芜湖,迫使合肥成为边缘性城市。王傲兰说,上述局面一旦产生,安徽的多数城市将处于离散状态,整个省区经济势必缺乏内聚力。

  基于中国独特的财政分权制度安排,地方官员显然不愿意看到这种被动局面。对于安徽这样的省份来说,最重要的似乎是首先保护好自己原有的市场,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大举抢占外省的市场。为了整合区域经济格局,安徽早已开始重新规划合肥。

分享:

来源:《锦绣》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