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3日
近年来,随着纺织工业发展和棉纺织品出口量增大,以及人口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棉花需求量不断扩大。作为全国棉花主产省的江西,在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进程中,如何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资源优势,创新思路,发展壮大棉花产业?
种植面积和总产徘徊,流通秩序混乱
同历史相比,我省棉花单产有了大幅度的攀升,但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和棉花比价效益降低,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省棉花研究所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以来,我省棉花种植面积一直在百万亩上下徘徊,总产在10多万吨徘徊。今年,我省棉花种植面积达128万亩,但与1994年的种植面积245万亩、总产17.5万吨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
棉花产量远低于加工量,造成全省棉花加工僧多粥少。目前,全省有400型棉花加工企业、200型棉花加工企业、“两小一土”棉花加工者等3种类型,其中400型棉花加工企业每家均形成了年加工3000吨至5000吨的生产能力。但由于棉花产量低,全省200型棉花加工企业至今没有按规定退出加工领域,“两小一土”棉花加工者仍在非法从事棉花加工生产,400型棉花加工企业基本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社会资源浪费严重,资源争夺加剧,棉花加工质量下降。
棉花流通存在的市场秩序混乱局面令人担忧。有的地方无证企业充斥,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专家建议,尽快出台措施,让200型棉花加工企业按时退出棉花加工领域,严厉打击“两小一土”棉花加工者;在培养和壮大我省棉花经纪人队伍的同时,加强监管,整顿市场秩序,铲除地方保护主义,从源头上保证棉花质量。
实行规模化生产,提高单产,优化品质
发展壮大棉花产业已成为农业部门的热门话题。采访中,众多专家的共识是,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我省应做到宜棉则棉,扩大规模,如果棉花种植面积恢复到了1994年的生产水平,全省棉花总产就可达30万吨,超过1994年的总产。
省棉花协会会长唐耕丰认为,棉花生产要逐步向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基础好、产量高的优势区域集中,在棉花主产县(市、区)以及棉花主产乡(镇、场)建成一批高效优质的棉花生产基地。同时,优化棉田布局的重点要放在调减零星分散、产量低、效益差的棉田上,进行合理安排,积极引导分散棉田向集中棉田转移、低产棉田向高产棉田转移、低效棉田向高效棉田转移、劳力不足户向植棉大户转移。
2009年,省棉花研究所在湖口县武山镇五里村实施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百亩千斤子棉示范”项目,亩产子棉达507.06公斤,创下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花产量最高纪录。专家指出,在深入开展棉花高产创建活动中,如果各产棉区依托省棉花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优势,大力推广成熟品种,采用棉花大田生产高产栽培技术,我省棉花单产提升就大有希望。
省棉花研究所副所长鲁速明说:“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各地应通过良种繁育体系、科技推广体系、农机装备体系提高植棉效益,优化棉花品质,为纺织企业提供优质的原料。”
产业化经营,延伸棉花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彭泽县太平棉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兴建了1.5万纱锭的银海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了拥有200多户社员的银海棉花专业合作社,建立了6096亩无“三丝”优质棉基地。公司每年以高于市场0.10元/斤的价格收购社员的子棉,并按交售量返利。通过生产、收购、加工产业链,解决了棉农长期存在的“卖棉难”问题,壮大了企业,带富了棉农。
这家公司的经验告诉我们,加速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是延伸棉花生产链、提高棉花效益的有效手段。
现阶段,我省棉花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主要有订单型、返利型、实体型三种。从各地的实践来看,这三种模式对加快我省棉花生产均取到了实效。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这三种模式均未把棉花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连成一体,产业链存在“各自为战”的问题。
采取“龙头企业+科研所+农民专业合作社+棉农”的新模式,把棉花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以生产、物流、加工、销售、棉纺成衣一整套完整的产业化发展体系,就是打造加工优势、培育市场优势、提高我省棉花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外已开发棉副产品1000多种,而我省只有少量的食用油和食用菌产品。如果我们加大对棉花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进行棉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就能延长棉花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棉农增收。采访中,一些棉农还建议,我省应让棉农和粮农一样,除享受每亩15元的良种补贴外,还享受农机补贴等其他多项补贴,或将棉花良种补贴提高到每亩30元。
只要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走规模化、产业化之路,赣鄱田野的“金花”一定会多起来、优起来。
本报记者宋海峰 通讯员吕海泉 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