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2日
长期以来,江西“农业大省”的烙印牢固而深刻。如今,历史正悄然发生着改变:2010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2.8∶55.0∶32.2,工业化率提高到46.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5.2%。
铿锵有力的数字,坚定地表明:江西,正加速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工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江西崛起的脊梁。
“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工业经济砥砺奋进,谱写出一曲又好又快发展的激昂乐章。
四大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工业领跑经济发展
2009年,我省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新钢集团300万吨薄板工程建成,标志着新钢跨入千万吨级钢铁企业行列。
江铜集团5年投入153亿元,建设了德兴富家坞采选工程、30万吨铜冶炼工程、40万吨铅锌冶炼等14个项目。其中,投资35亿元的30万吨铜冶炼项目建成投产,使企业规模跻身世界铜行业前三强……
过去的5年,是我省工业发展史上投资力度最大的时期。全省5年累计建成工业项目13005个,工业投资年均增幅达46%,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9%,比2005年提高2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的高速增长,促成了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仅2010年,全省就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454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37个。
过去的5年,是我省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5年。大项目推动大发展,高投入拉动高增长。随着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我省工业总量快速扩张,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年均提高25.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2%提高到2010年的1.7%。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特大洪涝灾害、原材料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我省重点实施“工业三年强攻”规划以及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高新矿产经济工程,着力建设超千亿产业,推进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发展。我省工业在激流中勇进,在逆境中前行,实现了一次次新的跨越。
2010年,我省工业四大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101.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4196.7亿元;实现利税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446亿元;工业投资突破5000亿元,达到5000.6亿元;四项指标同比分别增长21.7%、43.8%、52.9%、37.6%。
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5年来,在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进程中,工业一路领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2010年,全省工业化率比2005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65%,比2005年提高了13.6个百分点。
工业兴则经济旺、财力强。在工业的引领下,我省经济列车沿着“又好又快”的轨道前行:全省经济总量5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4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3年翻一番,出口总额2年翻一番。
工业经济做大做强做优,多极支撑格局初步形成
曾几何时,新余因工业结构单一,被誉为“钢城”。现在,新余“一钢独大”的工业格局不复存在,全市工业已形成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足鼎立”之势,三大支柱产业的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78%。2010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0.7亿元。
在“十百千亿工程”、“工业三年强攻”的号角声中,我省工业向做大做强做优迈进,工业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初步形成多产业增长、多极支撑的格局。
过千亿元优势产业阵容迅速扩大——2010年,全省新增3个销售收入过千亿元产业,有色、钢铁、石化、食品4大产业销售收入过千亿元,其中有色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2960.5亿元。
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2010年,全省共有10户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比2005年增加5户。其中,江铜集团销售收入突破800亿元,成为我省工业的“航母”;新钢、萍钢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江铃集团、赛维LDK、九江石化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
重点工业园区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园区达34个,比2005年增加32个。其中,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亿元,达683亿元;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
5年来,全省工业企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从2006年到2009年,全省平均每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0户。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7976户,比2005年增加3573户。
钢铁、食品等传统产业发生巨变,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食品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双双迈上千亿元台阶,超亿元的企业达249户,比2005年增加200多户。
光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占据一席之地。光伏产业从无到有,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6.2亿元,列全国第2位。稀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49.6亿元,跃居全国首位。
园区经济迅猛发展,成为我省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凸显的园区迅速崛起。鹰潭铜产业基地主营业务收入达1000亿元以上,新余光伏、赣州钨和稀土、小蓝汽车零部件、青山湖纺织服装、吉泰电子信息等以园区为主要载体的特色产业经济,主营业务收入都达到100亿元以上。
放眼赣鄱大地,一个个龙头骨干企业、一个个工业园区如同一个个璀璨明珠,助推我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在加快发展中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道路清晰广阔
绿色、生态是我省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利用绿水青山生态优势,走出一条适合省情的工业化之路?
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工业发展之路已走到尽头。5年来,我省工业积极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步伐越发坚定稳健——
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钢三期技改300万吨薄板工程I系列、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100亿粒蓝绿光LED芯片、江铜集团年产10万吨铜板带项目等一大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项目纷纷建成投产,全省工业项目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持续增强。
自主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5年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从2005年的59家增加到2010年的103家。
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节能减排,钢铁行业积极采用各类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使我省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降至2010年底的574.82公斤标准煤/吨,远低于“十一五”规划620公斤标准煤/吨的能耗目标。5年来,全省累计淘汰改造高耗能、高污染燃煤锅炉(窑炉)1567台(座),超额完成“十一五”全省淘汰改造燃煤锅炉(窑炉)1000台(座)的目标。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1.33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8.97%,5年累计降低38.24%。
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势头强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形成。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决策,把培育壮大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以赛维为龙头,我省光伏产业形成了从硅料、硅片到太阳能电池组件及配套产品的光伏产业链,进入全国光伏产业第一方阵。5年来,光伏、新材料、稀土精深加工、风电设备、低碳环保、航空设备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40.8亿元,占全省工业的44.7%,同比增长47.4%。
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在工业的引领和带动下,江西必将更自信、更坚定地走向绿色崛起。
记者 胡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