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潘晟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5日
今年以来,银行股虽已卖出"白菜价",但依然未逃脱被"做空"的命运,前有淡马锡大举沽售中行、建行,近日又有消息称美国运通折价3%清空工行H股,惠誉、穆迪、标普等国际评级机构及高盛等国际投行也发布一系列唱空报告。受此影响,主要市场的中资银行股表现持续低迷,光大银行一拖再拖的H股上市计划近期则被曝出可能缩减4成发行规模,那么,中资银行股真的已站到悬崖边上了吗?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银行股的确面临一些压力。如今年以来各大银行纷纷推出再融资计划,虽可在短期内满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目前看仅深发展和交行资本充足率较低。但随着业务发展,银行仍面临信贷扩张带来的资本补充压力,四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或有继续融资需求。
同时,除了光大银行,民生、中信、招商银行也选择转战港股市场,数额较高的A+H股融资计划对于市场资金面无疑会造成一定的压力。
当然,融资潮只是银行股面临的短期压力之一,目前市场分歧最大,也是机构做空银行股最重要的理由,仍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违约风险。如渣打银行虽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表示,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并非不可解决,但银行承受了巨大压力,不仅需要降低自身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和收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抵押品标准,还要控制整体信贷增长。而由于不能使用新贷款偿还旧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已收紧,情况可能进一步恶化。渣打认为,银行和地方政府将需要中央政府提供大规模援助,并呼吁中央政府尽快出台计划。标普此前也发表类似评论称,地方融资平台问题若没有政府介入,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将增加6个百分点,新增4000亿美元,即超过2.5万亿元人民币的坏账。
不过,目前市场主流观点认为,中国政府不会放任地方政府平台债务问题恶化,也不会任由这一问题转变为银行系统性问题。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与南欧及其他国家公共债务不同,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增长并未导致政府资产负债表恶化,且多数项目能产生足够的收益来偿还债务。即使现金流不足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国政府一定会优先采取措施防止这些项目引发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高华证券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将在2011-2012年进入一个温和而非迅猛的不良贷款周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规范、重组工作将在中央政府的强化监督下继续推进。此外,鉴于中国银行业的拨备前营业利润资产回报率及组合拨备水平高于同业,中国银行业盈利较为稳健。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市场过多关注融资平台债务,而忽视了息差变化、中间业务增长等盈利指标。8月中旬开始,上市银行的中期业绩报告将陆续出炉,银行股可能迎来估值回归。目前机构预期随着加息后贷款的重新定价,二季度上市银行可比息差较一季度将有所提升,整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将与一季度大致相当,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这一增速与其他行业相比仍有优势。同时,目前银行板块的估值水平已处于历史底部,2011年和2012年行业动态PB在1.4倍和1.2倍左右,部分银行2012年PB甚至不足1倍。因此,虽然目前银行股仍有隐忧,但当前股价已反映很多不利因素,鉴于其相对稳定的业绩表现,银行股仍不是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弱市避风港。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