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9日
核心提示
近日,记者从环卫部门获悉,全市正在新建17个标准较高的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场,以处理日益增加的生活垃圾。事实上,全市已有垃圾处理场17个,其中2个卫生填埋场、5个简易填埋场、10个堆放场,每日可处理垃圾2288吨,而全市每天产生城市生活垃圾已超过2278吨,且呈不断上升趋势。然而,建垃圾处理场就可以一劳永逸吗?垃圾处理困了谁?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全市一天产生2200多吨垃圾
垃圾处理困了谁?
○朱华荣 肖承霞 记者刘航 文/图
垃圾处理困境多
●现有垃圾处理场落伍
日益增加的生活垃圾,首先困住了第一代垃圾场。据赣州市环卫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市正在运行的17个垃圾处理场多数为第一代处理场,它们受当时认知和技术条件等影响,在今天已显得简易落后,明显老了。
众所周知,简易填埋和堆放方式的垃圾处理方式,一定会带来二次污染,然而,我市只有中心城区及南康采取了卫生填埋方式,建有污水收集池、污水处理站等配套设施,其他5个县(市)采取简易填埋方式,10个县(市)采用堆放处理方式。这些正在运行的垃圾处理场废弃后,只能有条件地进行植被,既浪费土地资源,也威胁到环境保护。在污水处理方面,只有南康去年6月1日运行新垃圾场渗滤液处理达到国标排放。
第一代垃圾处理场老了,新一代垃圾处理场需要大量资金建设及维持运行。部分县(市)因自筹资金不到位导致垃圾处理场建设停滞不前,即使可争取一些中央预算,也存缺口,但垃圾的产生量却没有因此减少。以赣州市沙河生活垃圾处理场为例,当时设计使用年限为18年,1999年5月开工建设,从2000年至2009年,共填埋垃圾133万余吨,约占总库容的95%。
因此,业内人士忧心忡忡地指出,如果垃圾处理能力跟不上,被围困的不仅是垃圾处理场,还有我们的城市。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一提到垃圾处理,很多人都以为是不费脑子的体力活,没有技术含量。但垃圾处理技术含量并不低,需要专业技术人才。
种类繁多的垃圾,处理起来需要有效的工程技术监督,以符合国家标准,满足工作需要,而目前我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及环境工程方面的人才却并不多。以赣州市沙河生活垃圾处理场为例,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的员工只有一名,其余均为本单位自己培养的职工,整体专业素质离要求还很远。日益增加的垃圾困住了垃圾处理场的人才,影响了工作效率。
●垃圾处理营运费不足
为更好地处理垃圾,国家出台了开征垃圾处理费的相关政策,但我市已开征垃圾处理费的县(市)只有4个。
据环卫部门介绍,赣州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的处理费用一直由政府一肩挑。为提供更为充足的经费保障,市环卫部门正着手起草生活垃圾处理费制度,本着“谁产生垃圾谁付费”的原则,通过经济杠杆来引导垃圾产生源减量化。同时,以新的收费弥补生活垃圾处理环节所需营运费用的不足。
多管齐下破瓶颈
赣州中心城区和15个县(市)都在着手建设新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其中10个已开工建设,另有7个垃圾处理场正在进行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这些垃圾处理场多采用目前比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式和渗滤液处理工艺,建成后将大幅提高全市垃圾处理能力。
“垃圾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很重要。”赣州市环卫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南康市为此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并在城区街道设置分类果壳箱,从源头上减轻垃圾处理负担。上犹县则积极探索垃圾处理场建设模式,以突破资金瓶颈。
“我们正努力向上级申请,引进一定数量的垃圾处理专业技术人员。垃圾处理是事关所有居民生活的大事,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为我们的城市营造一个更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环卫部门的工作人员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