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中国金融 >> 正文内容

惠誉预计全年新增融资18万亿 银行信贷不足一半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董云峰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5日

上半年新增社会融资总量7.7万亿

信贷增长不断回落,市场资金持续紧张,种种迹象表明,央行的从紧政策正在发生作用。然而,来自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的最新观点,却道出了另外一种可能:在中国新增社会融资中,银行贷款的比重正在下降,甚至不足半壁江山。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日前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透露,上半年社会融资总量为7.7万亿元。昨日,惠誉报告称,估计2011年中国新增融资总量将为18万亿元,其中55%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之外的渠道。

央行本周二公布,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同比少增4497亿元。据此测算,则上半年新增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4.16%。

今年4月,央行曾首次公布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2.24万亿元,占新增融资的53.5%。

中国银行业展望持谨慎态度

在发给《第一财经日报》的新闻稿中,惠誉表示,虽然中资银行贷款发放增速放缓,但飞速发展的中国银行体系内部和外部的融资渠道,导致中国银行业信贷水平依然居高不下。

“在中国通常被错误地认为,后危机时代的信贷扩张,仅发生在2009年上半年的短暂的个别现象。”惠誉中资银行评级团队主管朱夏莲昨日表示,“实际上,信贷扩张足足延续了两年,随着新的信贷渠道的扩展,这一现象势头不减。”

实际上,惠誉一直对中国银行业非正式证券化和表外信贷感到担忧。去年12月,惠誉曾在一份报告中提醒:尽管主要统计指标显示贷款增量放缓,中国的实际信贷流量却与2009年一样居高不下——“新增贷款并未减少,只是转入到了其他渠道。”

在这份最新的名为《中资银行:杠杆水平增长仍然超过GDP增速》的报告中,惠誉估计2011年中国的净新融资总量可能占到GDP的38%,虽然低于2009年~2010年42%GDP的平均水平,但仍远高于金融危机之前22%的平均水平。

同时,惠誉还预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社会融资总量占GDP的比值可能会达到185%,比2007年高61个百分点。

惠誉指出,历史数据表明,类似幅度的信贷增长,在其他国家银行业遇到困难的几年前也经常出现,因此对中国银行业的展望持谨慎态度。

55%新增融资来自非贷款渠道

2011年是央行发布社会融资总量指标的第一年,旨在统计银行体系之外的信贷增长水平。根据盛松成2月份的署名文章《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及实践意义》,社会融资总量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央行4月发布数据显示,初步统计,从2002年到2010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4.27万亿元,年均增长27.8%,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年均增速高9.4个百分点。

在当前21.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银行确实没有较多的资金用来放贷。广发证券分析师崔永指出,鉴于下半年,新增贷款一般不会超过全年的40%,可以推断今年全年新增贷款约为7万亿元,较此前两年显著减少。

中金公司亦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还将继续维持偏紧,央行仍将继续控制新增贷款,同时将货币增速控制在较低水平。

然而,惠誉认为,“仍然有一些项目未包括在社会融资总量统计口径内,因此无法全部统计正式和隐性的信贷融资总规模。”

惠誉由此创立了一套“经调整后的社会融资总量”指标,囊括了目前未反映在官方指标中的重要项目,诸如信用证、国内信托公司贷款、其他国内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以及港资银行发放的贷款。惠誉并称,以上每一项目在2011年均可能达到0.7万亿~1万亿元的水平。

在考虑上述项目后,惠誉估计2011年中国新增融资总量为18万亿元,比其估计的8万亿元新增贷款总额高出一倍多。

朱夏莲表示,“预计这18万亿元的55%以上将从国内银行贷款之外的渠道产生,差不多3倍于2006年的水平。”

这意味着,除了银行贷款,2011年全年另有近10万亿元新增融资进入实体经济。

分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