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2日
在第一次至第三次反“围剿”期间,兴国县城两次被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所占领,敌军像一颗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了中央苏区。1930年底至1931年七八月间,兴国县城在红军第一次夺回后,又被迅速赶来增援的敌军再次占领。由于当时还没有能力攻打兴国县城,红军只好在距兴国县城不远的长冈乡山区对敌采取长期监视和围困对策。其间,红军对城中敌人实施断水、断粮,并不断进行骚扰和偷袭。1931年9月,煎熬许久的敌人身心俱疲,军心涣散,还没等红军攻城战斗打响,就早早放弃城池,丢盔弃甲,落荒而逃。我军乘胜追击,缴获众多武器装备和粮食。
今日兴国县城将军园广场。
1、断水断粮困敌军
围困兴国县城的战斗主要发生在兴国县城周边。该战持续时间之长(两次围困战斗历时长达数月),参与部队之多(有红军、赤卫队等)前所未有,在兴国县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然而,由于记载的文史资料不多,这场战斗并不为人所熟知。通过兴国县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胡玉春的研究,以及当年参与战斗的钟发宗将军的回忆录,我们对此次战斗有了一些了解。
1930年底至1931年七八月间,红军对兴国县城敌军发动了第一次围困战后,攻占了兴国县城。不久,前来增援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两个师又从我军手中将兴国县城夺去,并准备长时间驻留。当时红军亟须休整保存实力,还无法对兴国县城采取军事进攻。于是,在敌军进驻县城之前,我军即采取了坚壁清野和监视围困的对敌作战措施。在敌人到来之前,兴国县城的物资已经被一批一批地转移到县城附近的山区。
当时负责拖住和袭扰敌人的是兴国人钟发宗率领的兴国赤卫队。钟发宗将军在日后的回忆录上曾描述道:“我们的坚壁清野很彻底,粮食运走的运走,埋藏的埋藏,一粒也没给敌人剩下,连家具也都搬走了,有些像石砻之类不好搬的用具,也大都毁掉了,使敌人有谷子也没法吃。这样,敌人就不得不靠飞机来空投粮食活命。”
当年兴国赤卫队的军旗和武器。
钟发宗率领的赤卫队当时只有几门土炮和几十支土枪,主要任务就是拖住敌人,让主力部队休整,伺机反攻。正如钟发宗在回忆录中所言:“我们跟白匪打硬仗虽然暂时还不行,但是可以常去搞他两下子,弄他个不得安宁。”
当时,赤卫队队员虽然武器装备简陋,且要面对的是国民党军队的精锐部队(注:第十九路军是当时国民党军“围剿”的先锋部队),但队员们个个情绪高昂,毫不畏惧。钟发宗在回忆中记载道,他当时来到长冈时,“所见赤卫队队员有的在擦拭土枪、梭镖,有的在大声唱山歌。虽然距离敌人的阵地只有不到两公里,但是大家的脸上没有一丝惊恐的表情,在淡淡的阳光下,远山近村还是那样的恬静安宁”。
钟发宗少将雕像。
2、袭扰让敌难安宁
为了不让敌人安心休整、轻易取得给养,钟发宗与赤卫队队员们积极行动起来。白天,赤卫队员把红旗遍插在大大小小的山头上,号声不断,营造一种千军万马的假象;夜晚则分成小股与敌人打游击周旋。刚开始,敌军还比较警觉,只要赤卫队员一打枪,他们的步枪和机枪就立马回击。不久,习惯了的敌军就渐渐放松了警惕。
在围困敌人多天后,当时红三十五军的一个连休整后突然来到了长冈,向赤卫队员了解兴国县城敌军的情况。随后,红军和赤卫队员商量打一场伏击战,一起狠狠地揍敌人一顿。于是红军、赤卫队决定立即出发,到兴国县城周边一带去打伏击。
对于此次伏击,钟发宗在回忆录中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当天,到达布置好的伏击地点后不久,就有至少一个团的敌军赶来。可能是因为接近山区,赶到的敌人很谨慎,把大部队留在开阔地,只派小股部队继续前行。眼看敌人越走越近,但红军并不着急开火。直等敌人靠得很近了,指挥员才把红旗一挥,大喊一声:“打!”应着喊声,我军土炮和步枪一齐轰响了,满山突然竖起了红旗。敌人倒下了一大片,其余的纷纷扭头就逃。这次伏击,敌人死伤不少,光遗下的尸体就有七八十具。从此,敌人更加不敢出城来。
就这样,通过不断地对敌进行监视和袭扰,在与敌军对峙数十天后,围困兴国县城的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们都形成了规律:早晨,出操跑步;早饭后,练习刺杀、劈刀;下午,做战斗准备;晚上,就出去“打扰”敌人。这期间,虽然也有敌军出城,但都是小股部队,一见我军就立即缩了回去。而一些实在忍受不住,出城抢蔬菜吃的零星敌人,则大都被我军俘虏了。
兴国县长冈乡境内的仙桃寨。
3、敌军弃城丢粮弹
一天,正当钟发宗和赤卫队员们在考虑插秧时,突然接到上级紧急召开会议的通知。在这次会议上,钟发宗得知,红军的反“围剿”战斗已经开始,且已经打了几个胜仗。会议一结束,钟发宗被要求赶紧回去集合赤卫队员,推进到兴国县城郊,隔河监视敌人,为我军攻打兴国县城做好准备。
然而,对于我军即将开始的反攻,被围困在兴国县城内的国民党军似乎已经有所察觉,并做好了弃城的准备。两三天后,敌军果真开始弃城撤退。我军随即展开追击。
钟发宗在回忆录中描述道:我们赤卫队跟着大部队向兴国县城前进。敌人刚出南门,我们就闯进了东门,一边搜索,一边追击。敌人狼狈极了,除了枪支以外,各种物资扔得到处都是。我们顾不得收集物资,只是一步不停地紧紧追赶敌人。上午11时左右,在离城5里的地方追上了敌人,敌人稍稍还击了一下子,又拔腿飞逃了。就这样一直到下午三四时,追到了离城40里处。因为那里是个白点(注:敌军的武装据点),有地主武装接应,我们才没再追下去。
这一次追击,赤卫队收获不小。钟发宗在回忆录中写道:“真是发了‘洋财’!一路上缴获了许多棉衣、军毯,还在城里搜到了许多白匪没带走的子弹、粮食。”
攻下兴国县城的第二天,兴国县城群众都兴高采烈地返回县城。
4、陈毅“仙桃”来指挥
据胡玉春介绍,当年围困兴国县城是一场耗时较长的战斗。当时的战斗指挥所设在位于兴国县长冈乡境内的仙桃寨。这里人迹罕至,路途险峻,是一处可以长期隐蔽之处。
仙桃寨是一座巨型丹霞地貌的裸石山,山上寸草不生,因其形似仙桃而得名。在“仙桃”与山峦相接处为一处沿崖内凹而成的巨型岩洞。洞内面积1000多平方米,空间足够容纳上千人,是当年红军战斗的大本营、指挥所和转移物资的贮藏室。胡玉春告诉记者,当年岩洞内有房屋20多间,时任兴国县委书记的陈毅就是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围困兴国县城的战斗。
仙桃寨岩洞内房屋均为有墙无顶结构,它们中的部分保存完好,但不少只剩下残存的地基。胡玉春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到这里作调查时,还能看到一些当年红军的战斗标语,现在都已经很难找到了。(记者刘善盛 刘念海)
相关链接
钟发宗(1910-1997),兴国县长冈乡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三军七师二十团排长、江西省少先队总队长、江西军区政治部青年部部长、江西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游击队队长等。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浙江特委军事部部长、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一团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野一纵三旅八团政委、豫皖苏军区第二军分区副政委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二十步兵学校政治委员、第六步兵学校政治委员、南京步兵学校政治委员、安徽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浙江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