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1日
盛夏酷暑,甘甜多汁的西瓜是人们的首选,但今年九江人在买西瓜时有些失落,因为他们的传统好瓜——马回岭西瓜在市场上几乎销声匿迹。无瓜可买缘于无瓜可卖,在马回岭西瓜的生产地九江县马回岭镇,因前期干旱加后期多雨的双重打击,今年西瓜不但产量锐减超七成,质量也大打折扣。
与马回岭镇的冷清相比,千里之外的瑞金市却因西瓜而热闹。国道、高速公路入口不时能看到一辆辆满载西瓜的大卡车,目的地是粤港澳市场。依靠资本加科技,瑞金人种瓜已像种菜,能规避天气风险,收了一茬又一茬,每年从5月卖到11月,每亩收益超过5000元。
马回岭西瓜,今夏甜不起来
马回岭西瓜是九江传统特产,依托当地独特的沙质土壤、干湿适宜的气候,以“味甜、色美、个大、汁足”著称。吃凉粉、啃马回岭西瓜是九江几代人避暑的集体记忆。但今夏,马回岭瓜缺席了。
九江县马回岭镇蔡家桥村的蔡贵荣今年种了3亩多西瓜,收成不超过1500公斤,而往年一亩的收成就近2000公斤。瓜少又小还不太甜。往年马回岭西瓜以七八上十公斤重的为主,而今年“居然”都只有两三公斤。7月5日,蔡贵荣分析说,如此状况缘于今年的天气。三四月本是长西瓜藤的关键时期,遇上严重干旱,马回岭西瓜地多是山地、荒地,人工浇灌困难。而到五月下旬长瓜的时期,暴雨又接着下,瓜被打烂、浸烂,活下来的,长不大长不甜。
马回岭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杨彩胜说,马回岭镇西瓜种植面积在1万亩左右,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此次吃亏在天灾,更吃亏在一家一户种植的传统产业模式。一年只能收一茬,基本上是看天吃饭,但西瓜种植又特别需要对水进行控制,前期需多些水,后期要少水。
瑞金市西瓜,杀入粤港澳
瑞金市农民黄亚雷现在是瑞金最大的瓜农,种有2000亩西瓜,每天他的田间地头都能收获七八万公斤西瓜,源源不断地供应粤港澳市场。与马回岭瓜农不同,黄亚雷种瓜不是种在山上,是种在大棚里。如果不是遇上极端天气,他不需要看天吃饭。他的瓜苗也很神奇,收了一茬又会长一茬,从5月能卖到11月,亩产量达8吨。与数量相比,更为可观的是效益,因为能抢占5月及11月一早一晚两个高价市场,他的瓜田每亩的收益超过5000元。
黄亚雷从小务过农,长大后决定再也不当农民了,“太苦也没钱赚”。出去打过工也承包过工程,2006年,听说村里来了浙江人承包土地种西瓜,很好奇:种田也能赚钱?回来到人家田里去打工,很吃惊:原来种田也能这样种。“偷”学了技术之后,2007年黄亚雷便拉了七八位朋友共同出资100多万元建成了200多亩的西瓜种植基地。
据瑞金市农技推广站站长杨阅民介绍,今年瑞金西瓜种植面积达1.1万亩,基本都是大户种植,最小的面积也有200多亩。西瓜产业化基本形成,瓜农间成立了合作社,携手攻技术,抱团闯市场,注册了红都、赣甜等几个绿色商标,提高了竞争力,在粤港澳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西瓜甜不甜,科技含量很重要
黄亚雷家原来也种过西瓜,一两亩,仅够自家吃。成了瑞金“瓜王”之后,黄亚雷得出了一条结论:农业发展,只有靠产业化,靠科技才是根本出路。如今,黄亚雷的基地里有20多个技术人员,他的技术信息网遍布全国,只要有好品种都会第一时间被引进来种植。他现在唯一感到遗憾的是贷不到多少款,不能迅速把规模扩大。“靠自己滚雪球式发展,浪费的是机遇。”
而吃了今年的苦头,马回岭镇的瓜农也有所醒悟。蔡贵荣组织成立了蔡家桥西瓜合作社,想引入滴灌技术改造本村西瓜种植,还想与江西农科院联系,在土壤检测、分析上得到技术支持,解决西瓜种植需要轮作的难题。他还计划引入浙江等地的资金与技术,带动本地瓜农发展。“马回岭西瓜是响当当的品牌,我们不能丢,也丢不起。”
省经作局局长程锦说,无数次实践证明,产业化、科技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之路,但如何走好这条路,靠的不是单个农民的自我觉悟,而是政府部门强有力的引导。
本报记者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