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央行:通胀压力仍处高位 把握好货币政策节奏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闫立良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05日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1年第二季度例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及其影响,贯彻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注意把握政策的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节奏和力度,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有效管理流动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总量。

会议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正向宏观调控预定的方向发展,但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但面临的风险因素仍然较多。

与一季度例会相比,本次例会在强调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特别提出“但通胀压力仍然处在高位”。一季度例会强调的是“但发展中的问题依然突出”。

本次例会提出的下一步工作重点不见了一季度例会提出的“强调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宏观调控任务”,其他内容则在措辞上有一些变化。

二季度例会再次强调,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及其影响,贯彻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注意把握政策的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节奏和力度。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管理流动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总量。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对“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要继续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本稳定。

央行不久前发布的2011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提出,今年货币政策要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在宏观调控中更加重视货币总量的预期引导作用,更加注重从社会融资总量的第一章摇宏观经济角度来衡量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强化市场配置资源功能。

该报告认为,加快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结合起来, 进一步落实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为稳定价格总水平、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20亿元1年期央票今起发行 央票利率涨或平无关加息

央行今日将在公开市场招标发行20亿元1年期央票,发行量与上周持平。对于该期央票的利率是否继续上行,业界存在分歧。央行二季度例会强调“通胀压力仍然处在高位”,使得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超过1年期定存即加息的历史规律有了再次应验的可能。

上周发行的20亿元1年期央票利率为3.4982%,较上上周的3.4019%再次上行9.63个基点,发行利率连续第二周走高。

目前,1年期央票收益率报3.4982%,已经超出一年期定存利率24.82基点。

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交易员称,从1年期央票利率的水平看,该期限央票利率似已没有上调必要。

另有研究人员称,如果央行未来依靠公开市场来实现流动性的管理,央票发行利率不提高其吸引力就很难增强。这也是1年期央票发行仍维持地量的原因所在。他预计今日发行的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仍会小幅上涨,幅度在5-10个基点之间。

银行间债市央票到期收益率曲线显示,1年期央票最新收益率为3.7636%。昨日,作为银行间市场资金面风向标的七天期回购利率大幅回落逾100个基点,现券收益率也继续下行。

上述交易员称,今年以来资金面一直不太稳定,有机构对下半年的资金走势心存忧虑。另外,当前通胀高企,加息预期愈来愈强烈,但“靴子”却迟迟未能落地,这令各方面惴惴不安。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特别提出“通胀压力仍然处在高位”。本次例会也再次强调,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管理流动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总量。

今年上半年的主要宏观数据将在7月15日前后发布,机构认为是这是加息的重要时间窗口。作为基准利率变动的风向标,1年期央票利率已经超出一年期定存利率24.82基点,这被机构认为是央行即将加息0.25个百分点的理由。央行的最新表态更是为加息添注了一个更重的砝码。

此前3周,受二级市场飙升的利率倒逼,3个月期央票发行利率上调两次累计16.33个基点至3.0801%,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连续两周上调累计19.24个基点至3.4982%,而上周恢复发行的3年期央票发行利率较上一期上行9个基点至3.89%。

另有专家称,1年期央票利率高出1年期定存是加息信号,但“信号”不等于“行动”,因顾虑经济增速下滑以及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等问题,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的可能性较大。

但更多的机构则预计,加息时点就在宏观数据公布前后。

截至本周央行已连续7周通过公开市场实施净投放,累积净投放资金6140亿元。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