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04日
要让红色收藏“红动”宁都
——记红色收藏家、七旬老党员李艳生
○杨伟辉 特约记者廖海峰
一枚枚别具特色的毛泽东像章、一张张弥足珍贵的党报……走进设在宁都县人民医院会议室的建党90周年党史资料展览厅,仿佛走进了一部光辉灿烂的红色史诗。自从6月25日建党90周年党史资料展开展以来,每天都要接待上百名参观者,这可忙坏了这些展品的主人李艳生。
说起办展览的目的,今年72岁的宁都县人民医院退休干部、中共党员李艳生如是说:“我就是要让这些藏品再现红色经典,让红色收藏‘红动’宁都,启迪下一代人要‘吃水不忘挖井人’。”
沐浴党的恩情
1939年,李艳生出生在一个红色家庭,从小他就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了不解之缘。李艳生的父亲李德坤苏区时期是湛田苏维埃政府主席,平时跟他说得最多的就是毛主席和共产党,每当这时候他总是向父亲问个不停。
说到读书,李艳生对党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当时大家都为填饱肚子奔波,要不是共产党我哪里能读上书啊?那个时候读书不要钱,学校还发伙食费。读初中的时候学校有助学金,一个月的伙食费总共6元钱,而学校给每名学生发3元钱。我考上宁都师范后,吃住都由政府解决,一分钱都不要交。”
1965年,组织上安排李艳生到宁都县人民医院办公室搞文字工作。李艳生回忆说,那时候的《毛主席语录》、党报党刊都是免费发放的,他读完后就把它们带回家。
1972年,李艳生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谈起收藏情结,李艳生激动地说:“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这辈子是党养育了我,凡是跟党有关的我都要收藏起来。”正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李艳生开始用心收藏各类题材的红色文献。
痴迷红色收藏
“凡是跟党有关的,我都要收藏。”在采访当中,李艳生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他对红色收藏的那份执著。
1999年,李艳生从医院退休,但他比以前更忙了,忙着收集和整理“红色物品”。只要一有空闲,李艳生便会骑上自行车,到县城各个废品收购站和旧书摊“淘宝”。日子久了,这些废品收购店的老板和李艳生就成了好朋友,一有“红色物品”就会为他留着。
后来,李艳生把“淘宝”的触角伸向福建等地,收藏的物品越来越多,床底、杂物间都放满了,就堆到阁楼上。
“这么多收藏品都是“白捡”来的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李艳生笑了:“哪有‘白捡’的?都是花钱收购来的!就在今年5月底,我还花20元钱从一名废品收购站老板那里买到一张1976年1月2日的《湖南日报》。”
几十年来,李艳生投入红色收藏的资金已逾10万元,收集的红色藏品共2万多件(枚),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收藏家。随着李艳生在收藏圈的名气大增,经常有业内人士慕名到他家参观交流,还有一些人提出要收购他的藏品。2009年,一名客人看完展览后,提出要用5000元高价买下他收集的一枚毛泽东像章,但被他婉言谢绝了。在李艳生看来,红色藏品是无价之宝,除了能带给人们美好的回忆外,还是教育下一代最好的“教材”。
传承红色精神
6月29日一大早,在宁都县人民医院会议室的建党90周年党史资料展览厅,李艳生和老伴邹华正忙着背解说词,因为当天有100多名中小学生会前来参观。而这,只是李艳生忙碌生活的一个缩影。
为把红色收藏变成红色教材,每逢重大节日,李艳生都会把收藏的像章、图片、纪念品等拿出来展览。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李艳生从4月初就开始着手筹划党史资料展。他把所有的资料重新梳理了一遍,然后分门别类地写解说词,对每一张图片、每一次会议、每一本证件乃至每一句引言,他都会一一核实。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时,李艳生就把老伴和女儿叫来帮忙。
近日,刚刚参加完高考的邱春林在妈妈的引领下走进了展览厅,一枚枚像章、一张张图片,深深地吸引了他。邱春林深有感触地说:“看了党史资料展览,听了李老的解说,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在党领导下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凝聚了李艳生几十年心血的红色收藏,已经成为宁都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从2003年至今,李艳生已筹划了16次党史资料展览,参观人数突破了1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