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资本市场舆情报告显示国企承受负面舆情压力大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李高阳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9日

6月28日,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于北京成立。同时,该中心发布了题为《负面舆情与上市公司市值波动》(下称《报告》)的舆情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显示,国企承受较大的负面舆情压力。

《报告》称,以最近一年100个负面舆情事件为样本,负面舆情的发生与上市公司市值下跌之间存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研究显示,负面舆情发生后的数个交易日内,相关上市公司股票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接近-4%,平均最高跌幅超过8%。此外,上市公司股价在舆情事件爆发后的数个交易日内,成交量也明显放大。

研究结果显示,最近一年,无论是国有控股还是民营控股公司都面临着许多负面舆情问题,但国企承受的舆情压力相对较大。在所有的案例中,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分别占49%与51%,但就媒体报道量、网络转载量、网民评论量等舆情热度指标最高的20个案例来看,国有企业的舆情危机数量则占到了65%,高于民营企业。

《报告》指出,一般而言,“国家所有”这一属性,使得国企比民企具备更强大的资源吸附和掌控能力,而公众会对国企有更多的诉求,例如更多的利益分配、更多的社会责任等。所以,国企(尤其是央企)的利好正面信息往往被公众无形中淡化,一旦有针对国企的负面舆情产生,则很有可能会激起公众更为强烈的反应。

《报告》还指出,环保问题、产品质量问题以及内幕交易问题最受公众关注,医药生物、化工行业则是舆情危机高发的行业所在。

从舆情传播的角度而言,互联网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舆情发源地,尤其是新兴的社交网络使得个体信息源的数量骤增,极大地拓宽了舆情生长的土壤,加速了舆情传播的速度。

研究还显示,处在舆情漩涡中心的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部分上市公司对待舆情事件,应对并不积极,态度也不够诚恳。 对此,该份报告建议,上市公司应该从战略的高度重视舆情管理,将舆情管理作为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并本着实事求是和尊重民意的原则,坦诚与投资者、消费者和社会公众进行沟通,通过沟通来化解争议和误解,树立上市公司良好公众形象。

分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