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9日
作为一座“摸着石头过河”的全新城区,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11年成长之路,每每伴随着一连串的争论甚至非议。
从开发之初的“该不该跨江开发”,到2006年前后的“空城论”、“睡城论”、“配套匮乏论”,乃至2010年后兴起的“产业不足论”、“后继乏力论”、“商圈缺乏论”。
6月27日,一份由南昌市委制定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繁荣发展红谷滩新区的意见》的文件,下发至南昌各县(区、开发区)。该《意见》明确提出,要在更高层次上提升新区的发展水平,使其成为生态胜地、时尚商都,成为面向全市、服务全省、辐射带动周边的一座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现代化新城。文件中的“28条意见”,直指外界对新区的种种不足乃至困局,更显示出不久前南昌提出的“举全市之力聚焦红谷滩新区发展”的决心与气魄。
“经过11年的发展,红谷滩新区已进入了成熟期,现在该是迈入大转型的时候了。”红谷滩新区党工委书记朱志群如是说。
房地产退其次,现代服务业唱“主角”
11年间,房地产开发一度成为推动红谷滩新区快速发展的开路先锋。开发伊始,南昌市只想借此破解老城区人口居住太过集中的难题,将其定位为现代居住区和行政办公区,并未上升到“一江两城”格局中与以老城区为核心的昌南城相比肩的昌北新城的地位。2006年前后,随着新区现代新城格局的逐步呈现,在赣江北岸再建一个城区的理念才被确立。这样一个决策背景,无疑使得早期红谷滩新区的开发模式,是地产先行,而未充分考虑到发展现代服务业,以至于现在,红谷滩商业氛围依旧不浓、就业岗位相对缺乏、人气还是不旺,被称为“睡城”。
今年6月,南昌市委主要领导在考察了南昌城区规划及红谷滩新区后,明确提出,要把红谷滩新区功能不全、产业不足的问题作为当前南昌主要的阶段性矛盾下大力气解决,并处理好新城与老城的关系,逐步引导老城资源转向新城,通过新城的繁荣发展,带动老城的改造提升,形成新城、老城的良性互动。要处理好产业和新城的关系,不让红谷滩称为“卧城”、“空城”,使其真正成为一座居住之城、生活之城、工作之城。
正是出于对推行10年左右的地产主导开发模式的转型,在27日正式下发的《意见》中,南昌市明确提出,红谷滩新区未来将重点引进投资强度大、财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环境无污染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着力形成金融信息、总部楼宇、商贸物流、宾馆餐饮、文化创意、会展体育旅游、生态科技、软件和服务外包八大产业集群。同时,全力打造“一带、两城、三中心、四基地、五商圈”的产业发展格局,包括沿赣江商业景观经济带,红角洲文化博览城、九龙湖生态科技城,市级商务商业中心、区域金融中心、中部地区会展中心,中心区综合总部基地、凤凰洲能源与环保总部基地、红角洲文化创意与软件科研中部基地、九龙湖交通运输与市场物流总部基地等。
在赣江“黄金江岸”全力打造“沿江经济带”
一座城市,最好、最稀缺的地带无疑是江岸和湖畔。无论从打造宜居城市还是发展城市经济的角度来看,江岸、湖畔都是最佳位置。
按照最新的南昌市发展规划,红谷滩新区赣江沿岸将集中打造沿赣江商业景观经济带。为杜绝住宅地产等对这一稀缺土地资源的占领,南昌市在《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繁荣发展红谷滩新区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今后新区非行政中心范围内,除省里已规划外,不考虑独立的单个单位行政办公用地,统筹安排集中的行政办公项目用地,并严格按建筑规模和容积率指标适量供地。沿赣江大道红线百米范围内不再安排单位行政办公用地和住宅用地,主干道十字路口也不再安排住宅用地,而是整体建设那些普通市民都能使用的绿地、公园、体育园,以及对高端服务业有强大吸引力的写字楼,打造一条沿江经济带、商业带。
构建五大商圈一大中心,力促商业突围
随着新区的快速成长,人气不足、商气不旺、城区不够繁华,成为红谷滩11年发展中的“美中不足之处”。这其中,除各类现代服务业因未获得充足发展而缺乏对人口的强大引进能力外,商圈、商业中心的匮乏亦是重要因素。
一个现代、宜居的城区,必然要有大量的商业点、片区商圈,以满足周边居民的生活所需,还必然要有个足够辐射整个城区的大中心。在最新的人口统计中,红谷滩新区总人口达到22万人,10余年间增加了20万人,但入住率仍只为30%,就是因为居民生活还不太方便。按照新确立的《意见》,红谷滩新区将全力构建“一带、两城、三中心、四基地、五商圈”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其中重点将打造八一桥头商圈、世纪广场商圈、红谷广场商圈、国际展览中心商圈、西客站广场商圈五大商圈。针对纵贯全区的商业中心,红谷滩新区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将依托万达广场打造红谷广场,使之成为新区足以媲美老城区“八一商圈”的商业中心。而为吸引新建县的消费者,还将在万达广场附近的昌九大道上新建两条人行天桥。
突破现有空间限制,打造点、面结合的多层次商圈;突破地域限制,沟通新建县城,实现区域资源向周边的辐射。红谷滩新区,无疑将在这场大转型中、在不断的自我突破中,为置身其中的南昌人带来一座更宜居、更可亲也更具成长性的现代新城。
本报记者杨建智